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们明知要被削弱实力,为什么却没人抵制?
中国是一个将权谋玩到极致的民族,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就是其中翘楚。它将诸侯王的继承权范围,由嫡长子扩大到每个儿子身上,如此一来诸侯王死后,封地就会被儿子们瓜分得四分五裂。这是一个比阴谋更厉害的阳谋,占尽大义名分,极大程度地彰显了皇帝的恩德,利益受损的诸侯王明知是皇帝的计谋,却又不得不遵从。诸侯们不抵制推恩令,是因为继承王位的那一支势单力薄,抵制不了。而没有继承资格的诸侯王诸子对此感恩戴德,谁若抵制,谁就是断他们前程的仇人,不需要朝廷动手,他们自己就能弄死抵制者。
刘邦建立汉朝时,大封刘姓子弟为诸侯王,这些王爷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军政大权,一个个如同土皇帝,对中央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某些诸侯王拥有数十座城池,封国有千里之广,其中多有不法之事。朝廷若是不管,藩国就成了治外之地,不利于中央的统治;若是管,不愿受束缚的诸侯王们动不动就打算谋反。
汉文帝时期,如何限制及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已然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汉景帝登基后,在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下开始削藩,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由此引发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被迅速平定,但对汉朝的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也造成极大打击。最重要的是,这证明了削藩不是解决诸侯王问题的最好办法,削一两个没什么用,削多了容易激起叛乱。
怎样做才能既削弱诸侯王势力,又不至于引起动乱呢?汉武帝用一道“推恩令”,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削藩,还把诸侯王的儿子们都封为列侯。按照正常的继承原则,诸侯王的儿子们只有一个能继承爵位及封地,其他儿子成家后分点财产自立门户,逐步淡出封国的权力中心。
但武帝推恩致所有诸侯王诸子,无论排序和嫡庶,每一个王子都能被封为列侯。王子们的封地从哪里来?当然是从父亲的封国来。实施推恩令后,“齐国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为王,王子支庶为侯,百有馀焉”,封国就这样越分越小。
对于朝廷来说,侯爵虽然增多了,可中央什么都不需要付出,侯爵们的食邑全都自于藩国,当真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对于诸侯王来说,可就心情复杂了。虽然明知推恩令会削弱藩国,但手心手背都是肉,拒绝不了让儿子们都成为侯爵的诱惑;对于没有继承资格的王子们来说,这简直是天降馅饼。诚然,父亲的家业被分小了,可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本来是分不到封地的,现在分到的再少,也比分不到要好。
真正反对的只有那些嫡长子,推恩令瓜分的是他们的利益。可嫡长子只是一个人,面对的却是数名或数十名、上百名支持推恩令的兄弟。兄弟们人多势众,他干得过吗?干不过。汉朝诸侯王们的生育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武帝的异母兄长、刘备的先祖中山靖王刘胜,据说有120多个儿子。曾经,谁家儿子多代表着家业兴旺,但推恩令一实施,儿子多的诸侯王可就惨了。
如果某位嫡长子表现出反对推恩令的倾向,他就成了兄弟们共同的仇敌。有能耐的王子,会以各种手段收拾住嫡长子,让他不敢再发声。没能耐的王子,还有朝廷这座大靠山,只要向朝廷密告嫡长子有不法之事,朝廷一查一个准,严重的甚至会取消嫡长子的继承资格。这倒也不是诬陷,刘家这些宗室们,就没几个清白的。哪怕没有鱼肉百姓,贪个花好个色总是免不了的,更有甚者,竟还把手伸到姐妹们头上,败坏了道德伦常。总之,汉武帝所用的推恩令,是一个绝妙的分化诸侯王之计。“诸侯王封国”这块大蛋糕被一层层分下去,势力、资源集中不起来,也就没能力再和中央政权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