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不堪一击的城门为什么在古代的攻城战中却最难打?
很多电视剧中的城门,看起来两块木板,薄得透亮,似乎做家具都有点不够看。
所以,镜头里的攻配宏城,一般城门抗不到一集就破了。
不过,真实历史中的古代战争,这城门能不打就不打,因为实在太难打。
比如先看一张北京德胜门的照片。
你会惊颤侍奇地发现,城门呢?茄卖吵!为啥前面只有公交车,没有城门?
这可不是因为公交车把城门挡住了,而是因为正面就没有城门!
古代很多大城的前面,会有一个瓮城,套在主城门外面,上图中看到的,就是德胜门外面的瓮城。
瓮城是有城门的,但很少与主城门在一条直线上。否则火炮很可能把两个门串糖葫芦了。瓮城的城门一般在两侧。
仔细观察上图会发现,瓮城上面的城楼,开了好多小“窗户”,看起来很漂亮。
但在战场上,这些闪闪发亮的小窗户,能让攻城一方死伤惨重。因为每个窗户后面,是一排排弓箭手,满弓待发。所以,这个城楼被称作“箭楼”。
不光如此,攻城一方很少能顺利地来到城下,因为在城的外围,可能还有无数的防御工事和护城河来保护城门。
常见的防御工事比如羊马墙,可以起到遮护的作用。更方便的是排木叉,木头制造,成本极低,制作速度快,主要就是为了当炮灰。坏了就换一批,有时候和自助餐一样,管够。
很多护城河没多宽,但是冷兵器时代大部分的火炮,在护城河外面一字摆开,射程能跨过护城河的不多,即使能跨过,还有杀伤力的更少。
其实古代的大炮,更适合守城一方用,把炮架在城楼上,站得更高,射得更远。
而且,炮弹主要目的不是用来打城墙的,而是用来杀伤敌人的,很多炮弹都是“散弹”,里面藏有很多钢珠,钢针一类,在敌军人群中爆开,想想那画面……
即使是历尽千辛万苦,过了护城河,踹开了瓮城的城门,会发现守城之人,满满登登地站在城楼上,拿着箭和火枪,像看肥肉一样死死地盯着瓮城里的敌军。
接下来就是最治愈的传统修复类节目:使劲射。
还夹带着各种私货:扔下点大石头,浇点热油啥的。那场面太像做饭,惨不忍睹。
如果能侥幸地灭了瓮城上面的守军,这回面对的应该是两块带铁钉的主城门了吧。
主城门确实能看到,但是还附赠了几个小礼品:玄门、千斤闸……
城门还没突破,守城一方已经下玄门,落千斤闸。千斤闸可是实实在在的一整块儿,厚木板外面包厚铁皮。靠几个大力士,拿着撞锤,口里面喊着麦,可是轻易撞不开的。
再假使这些大力士们如有神助,真的撞开了一堆门,发现也不是直接就能进城了。因为在外面攻城防守的过程中,在城门后面,早已经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守城工事:
一排排要多结实有多结实的大石头,很多还和城墙的原料是同款;
有时候城门后面还有各种易燃物,撞开城门就发现,这些物件摆得很像烧烤的炉炭,刚反应过来,他们就被点着了……
还有人推着塞门刀车飞速而来,它们长这个样子:
前排士兵的铠甲再厚,也经不起这一排刀的高速撞击。
而且,即使能进城,也不算是最后胜利,最重要的有一点,是要拿下城墙的守备力量,否则城墙上的一排排箭雨,只会让攻城人是倒在城外还是倒在城里的区别。
而爬上城墙的路,也是用血肉铺就的。
所以,古代的攻城,上来就猛攻城门绝对不是首选,而是有更多好办法,以后会陆续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