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见过梁启超吗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鸿章和红儿在庭院里抽陀螺,家人通报梁启超求见)
李鸿章:红儿啊,你不是老要见康党吗?他们可来了。我告诉你啊,他们可都是三头六臂,你怕不怕?
红儿:红儿……不怕。
梁启超:(走进后院)晚生梁启超,拜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梁先生,幸会幸会。怎么康党也到了我广东?
梁启超:其实我们倒是常来常往,只是没有机会拜见中堂。
李鸿章:(对红儿)红儿啊,你看到了?
红儿:你骗人,哪有什么三头六臂呀。
(李鸿章大笑)
梁启超:这……
李鸿章:我这个红儿啊,一直嚷嚷着要见康党。
(三人都笑了,红儿去备茶)
李鸿章:我曾跟太后说过,我也是个康党。可我背了康党的恶名,却没有见过康党的恶人。我心里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啊。
梁启超:那中堂大人今日可释然于怀了。
(两人在庭院里坐下谈话)
李鸿章:我这里可是龙潭虎穴呀。
梁启超:北京才是真正的龙潭虎穴吧。
李鸿章:梁先生有何见教?
梁启超:不敢当。但目前局势,中堂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李鸿章:哦?你说说。
梁启超:乱世出英雄。晚生为大人计,摆脱朝廷,先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师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这就是上策。
(李鸿章沉默,梁启超紧紧盯着他)
李鸿章:嗯。那,谁来当你说的那个新皇帝呀?
梁启超:晚生在拜会大人前,现行拜会了香港总督卜力先生。他答应晚生,如果光绪皇帝对以他的名义所作的事情没有责任,那么英国政府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进行统治,是不会反对的。
李鸿章:(惊疑)嗯?
梁启超:晚生还遇见了孙文先生。
李鸿章:孙文?
梁启超:他说曾去天津拜会过您。
李鸿章:就是那个满口革命的后生吧,记得。
梁启超:孙文先生说,倘若两广在中堂大人的策动下,率先独立。革命党就支持大人做PRESIDENT。
李鸿章:什么?
梁启超:请中堂大人,当总统。
李鸿章:(表情由愠怒转为无奈)谋反哪?(片刻沉默)那中策是什么呀?
梁启超:带领兵马,北上勤王。彻底剿灭义和团,以此与各国交好于前。
李鸿章:嗯,那你的下策,我就知道了。奉诏进京,跟八国联军谈判,投身虎口。呵,是这样吧,梁先生。
梁启超:中堂大人,晚生万没料到,中堂竟然还是摆脱不了这个下策。
李鸿章:(拍拍梁启超的肩膀)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梁启超:晚生只是为中堂可惜。
(两人走进书房)
李鸿章:卓如啊,你这次来,是你老师的意思吧。
梁启超:晚生狂妄,自作主张。
李鸿章:你一定能自立门户。
梁启超:中堂大人,晚生还有一请。
李鸿章:哦,你说。
梁启超:晚生不才,原为中堂大人立传,请中堂允准。
李鸿章:立传?不树碑吗?
梁启超:晚生秉笔直书,绝非为了巴结中堂。
李鸿章:(笑了)红儿啊,我那些文牍履历刚收拾好了,你都拿来,交给梁先生。那些个东西呀,我活着都是宝贝,我若死了,废纸一堆。现在有卓如这样的大才子,为我作传,或许能入史传世,有益后人。老夫高兴啊。
梁启超:晚生荣幸。
摘自电视剧第25集。梁启超的上中下三策可见于他作的《李鸿章传》。但梁启超是否当面向他进言还待考,也许是编剧的发挥吧~~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应该是编剧借李鸿章之口抒发的感慨,也称得上全剧的点睛之笔。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
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1901年,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这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梁氏是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又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于史学理论多有发明。他说:“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他反复申明,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并引用英人格林威尔的话说“画我须像我(Paint me as I am)”。这是他对自己为李鸿章作传的要求,就像他晚年所仍然主张的:“史家之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共有12章。第一章《绪论》讲评价李鸿章应有的心态,并给予他一个总的评价。梁氏说,西人有言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对于李鸿章,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但只不过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从中国清代以前和清朝的政治传统的角度,论述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臣,时代为他创造历史所提供的空间,认为只有把李鸿章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给他比较准确的评价。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说的则是李鸿章的家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第四章、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讲的是李鸿章在协助曾国藩攻剿太平天国、捻军过程中的崛起、淮军的创建以及所立之“军功”。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评述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和治绩,剖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其洋务思想的分析,颇中肯綮。“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论析了中日甲午之战的缘起,战争过程,失败的原因。认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八、第九两章是《外交家之李鸿章》,李鸿章的为官生涯,半属外交。“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他说天津教案使李鸿章获得声誉,并不是李鸿章的外交才能使然,而是西方列强相互争战,无暇东顾之所成。中日天津条约为以后的甲午战争埋下祸根,签订马关条约是李鸿章在战前和战争进行当中所犯错误的一个结果。中俄密约对中国权益的出卖以及引起他国的竞相效尤,瓜分中国,李鸿章更是难辞其咎。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写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至八国联军侵华的几年间,李鸿章除三年闲居外,又奉命治理黄河,旋授商务大臣,总督两广。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写义和团之后,李鸿章与联军订立辛丑和约,又为中俄满洲条约所逼,在忧惧中病死。第十二章《结论》则是把李鸿章与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意在多视角地审视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总评论是:李鸿章是一个不学无术、谨守范围的人。所谓“不学无术”,是指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他只看到西方富强的表面原因,而没有近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因此他担当不起挽救中国危机的责任;李鸿章在军事上建有功绩,但他杀的是本国人,在反击外国侵略方面则未见立业。外交上,只知运用小谋小智,弥缝苟安以待死,外交政策“不能安顿一朝鲜”,“联俄而反堕彼谋”。对清朝来说,他是重臣、忠臣,但他“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己用”,且自己“以豪富闻于天下”,在廉洁方面不能与三国时代之诸葛亮相比。与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如俾斯麦等相较,无论是在内政、军事、外交上,李鸿章均不能望其项背,“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对有关李鸿章的主要的历史事实的认定,与今天基本是一致的。许多地方的论断甚至还十分精辟,如对李鸿章的落后的政治思想的分析,对甲午战争前及战争进行期间李鸿章的失误的分析等;对李鸿章在办洋务、搞外交的种种失策以及给国家带来的严重损害也是据事直书。即使这样,梁氏却没有完全否定李鸿章,如肯定他开展洋务,说无论成效如何,但“导清国使前进以至今日之地位者谁乎?固不得不首屈一指曰,李鸿章也”。认为在处理外交上,李鸿章在清朝内最有能力和经验,无人可以代替他。清朝的衰败,不能由李鸿章一人负责。梁启超以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诗句抒发感慨,为李鸿章所作的辩护,明显地受到客观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与此前鞭辟入里的分析多少有些不协调。
李鸿章:红儿啊,你不是老要见康党吗?他们可来了。我告诉你啊,他们可都是三头六臂,你怕不怕?
红儿:红儿……不怕。
梁启超:(走进后院)晚生梁启超,拜见中堂大人。
李鸿章:梁先生,幸会幸会。怎么康党也到了我广东?
梁启超:其实我们倒是常来常往,只是没有机会拜见中堂。
李鸿章:(对红儿)红儿啊,你看到了?
红儿:你骗人,哪有什么三头六臂呀。
(李鸿章大笑)
梁启超:这……
李鸿章:我这个红儿啊,一直嚷嚷着要见康党。
(三人都笑了,红儿去备茶)
李鸿章:我曾跟太后说过,我也是个康党。可我背了康党的恶名,却没有见过康党的恶人。我心里为此,一直耿耿于怀啊。
梁启超:那中堂大人今日可释然于怀了。
(两人在庭院里坐下谈话)
李鸿章:我这里可是龙潭虎穴呀。
梁启超:北京才是真正的龙潭虎穴吧。
李鸿章:梁先生有何见教?
梁启超:不敢当。但目前局势,中堂有上、中、下三策可以选择。
李鸿章:哦?你说说。
梁启超:乱世出英雄。晚生为大人计,摆脱朝廷,先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师北上,为亚洲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国。这就是上策。
(李鸿章沉默,梁启超紧紧盯着他)
李鸿章:嗯。那,谁来当你说的那个新皇帝呀?
梁启超:晚生在拜会大人前,现行拜会了香港总督卜力先生。他答应晚生,如果光绪皇帝对以他的名义所作的事情没有责任,那么英国政府对他在一定条件下继续进行统治,是不会反对的。
李鸿章:(惊疑)嗯?
梁启超:晚生还遇见了孙文先生。
李鸿章:孙文?
梁启超:他说曾去天津拜会过您。
李鸿章:就是那个满口革命的后生吧,记得。
梁启超:孙文先生说,倘若两广在中堂大人的策动下,率先独立。革命党就支持大人做PRESIDENT。
李鸿章:什么?
梁启超:请中堂大人,当总统。
李鸿章:(表情由愠怒转为无奈)谋反哪?(片刻沉默)那中策是什么呀?
梁启超:带领兵马,北上勤王。彻底剿灭义和团,以此与各国交好于前。
李鸿章:嗯,那你的下策,我就知道了。奉诏进京,跟八国联军谈判,投身虎口。呵,是这样吧,梁先生。
梁启超:中堂大人,晚生万没料到,中堂竟然还是摆脱不了这个下策。
李鸿章:(拍拍梁启超的肩膀)卓如啊,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
梁启超:晚生只是为中堂可惜。
(两人走进书房)
李鸿章:卓如啊,你这次来,是你老师的意思吧。
梁启超:晚生狂妄,自作主张。
李鸿章:你一定能自立门户。
梁启超:中堂大人,晚生还有一请。
李鸿章:哦,你说。
梁启超:晚生不才,原为中堂大人立传,请中堂允准。
李鸿章:立传?不树碑吗?
梁启超:晚生秉笔直书,绝非为了巴结中堂。
李鸿章:(笑了)红儿啊,我那些文牍履历刚收拾好了,你都拿来,交给梁先生。那些个东西呀,我活着都是宝贝,我若死了,废纸一堆。现在有卓如这样的大才子,为我作传,或许能入史传世,有益后人。老夫高兴啊。
梁启超:晚生荣幸。
摘自电视剧第25集。梁启超的上中下三策可见于他作的《李鸿章传》。但梁启超是否当面向他进言还待考,也许是编剧的发挥吧~~
“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应该是编剧借李鸿章之口抒发的感慨,也称得上全剧的点睛之笔。李鸿章死后两个月,梁启超即写出皇皇大作《李鸿章传》,称“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故“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而读李鸿章传者,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世史!”
然而,李鸿章毕竟只是晚清“庸众中的杰士”,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他向西方学习,毕生追求的富国强兵的梦想,始终只停留在器物层面上。他没有也不可能去改变腐朽的封建体制,于是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沙上建塔”。正如他自己所说,终其一生,他“只是一个裱糊匠,面对一个破屋只知修葺却不能改造。”所以,梁启超认为李“有才气而无学识,有阅历而无血性”,他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1901年,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这是最早的李鸿章传记。梁氏是戊戌维新的重要人物,又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创者,于史学理论多有发明。他说:“合肥之负谤于中国甚矣,著者与彼,于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必非有心为之作冤词也”。他反复申明,作史必当以公平之心行之,并引用英人格林威尔的话说“画我须像我(Paint me as I am)”。这是他对自己为李鸿章作传的要求,就像他晚年所仍然主张的:“史家之道德,应如鉴空衡平,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有多重,称出来就有多重。”
梁启超的李鸿章传,共有12章。第一章《绪论》讲评价李鸿章应有的心态,并给予他一个总的评价。梁氏说,西人有言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对于李鸿章,我不能说他不是英雄,但只不过是时势所造之“英雄”,而不是造时势的英雄。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从中国清代以前和清朝的政治传统的角度,论述李鸿章作为一个重臣,时代为他创造历史所提供的空间,认为只有把李鸿章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能给他比较准确的评价。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说的则是李鸿章的家世,西方殖民势力的东来,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以及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第四章、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讲的是李鸿章在协助曾国藩攻剿太平天国、捻军过程中的崛起、淮军的创建以及所立之“军功”。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评述了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和治绩,剖析了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其洋务思想的分析,颇中肯綮。“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论析了中日甲午之战的缘起,战争过程,失败的原因。认为李鸿章对甲午战争的失败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八、第九两章是《外交家之李鸿章》,李鸿章的为官生涯,半属外交。“欲断定其功罪,不可不以外交为最大之公案”。他说天津教案使李鸿章获得声誉,并不是李鸿章的外交才能使然,而是西方列强相互争战,无暇东顾之所成。中日天津条约为以后的甲午战争埋下祸根,签订马关条约是李鸿章在战前和战争进行当中所犯错误的一个结果。中俄密约对中国权益的出卖以及引起他国的竞相效尤,瓜分中国,李鸿章更是难辞其咎。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写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至八国联军侵华的几年间,李鸿章除三年闲居外,又奉命治理黄河,旋授商务大臣,总督两广。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写义和团之后,李鸿章与联军订立辛丑和约,又为中俄满洲条约所逼,在忧惧中病死。第十二章《结论》则是把李鸿章与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进行比较,意在多视角地审视李鸿章。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总评论是:李鸿章是一个不学无术、谨守范围的人。所谓“不学无术”,是指他“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更挟小智小术,与地球著名之大政治家相角,让其大者,而争其小者,非不尽瘁,庸有济乎?”他只看到西方富强的表面原因,而没有近代先进的政治思想,因此他担当不起挽救中国危机的责任;李鸿章在军事上建有功绩,但他杀的是本国人,在反击外国侵略方面则未见立业。外交上,只知运用小谋小智,弥缝苟安以待死,外交政策“不能安顿一朝鲜”,“联俄而反堕彼谋”。对清朝来说,他是重臣、忠臣,但他“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己用”,且自己“以豪富闻于天下”,在廉洁方面不能与三国时代之诸葛亮相比。与当时世界上著名的政治家如俾斯麦等相较,无论是在内政、军事、外交上,李鸿章均不能望其项背,“李鸿章之外交术在中国诚为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
梁启超撰写的《李鸿章传》,对有关李鸿章的主要的历史事实的认定,与今天基本是一致的。许多地方的论断甚至还十分精辟,如对李鸿章的落后的政治思想的分析,对甲午战争前及战争进行期间李鸿章的失误的分析等;对李鸿章在办洋务、搞外交的种种失策以及给国家带来的严重损害也是据事直书。即使这样,梁氏却没有完全否定李鸿章,如肯定他开展洋务,说无论成效如何,但“导清国使前进以至今日之地位者谁乎?固不得不首屈一指曰,李鸿章也”。认为在处理外交上,李鸿章在清朝内最有能力和经验,无人可以代替他。清朝的衰败,不能由李鸿章一人负责。梁启超以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的诗句抒发感慨,为李鸿章所作的辩护,明显地受到客观主义史学思想的影响,与此前鞭辟入里的分析多少有些不协调。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展开全部
是见过的。梁启超还写过 李鸿章传 ,评价比较高但是相当客观,建议您看下,网上有免费的电子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见过。张之洞的侄子张权在给张之洞的密信中曾谈及:“梁卓如曾向合肥言,如以渠南海先生使日本,必能联络日人,于中国大有裨益。”参见茅海建:《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3月,总第99期。
参考资料: 茅海建:《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的京中密信》,《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3月,总第99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