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好的文言文阅读题,急求~·

丿夏沫灬尹沐
2012-12-26 · TA获得超过123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03万
展开全部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0 分)
(1)涉江( )
(2)遽契其舟( )
(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是吾剑之所从坠( . . )
(5)求剑若此( .. )
(6)不亦惑乎( . )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2分)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篇文言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一、 解词 1、 渡 2、 立即,匆忙 雕刻 3、 从 到 4、 这 不译 5、 像 这样 6、 迷惑,糊涂
二、 1、他的 2、他
三、 翻译句子 1、 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2、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四、 主旨 告诉我们应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 应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的道理。 应懂得随着形势的改变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

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 ) 乃四顾胆落(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
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1、慢 看 2、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二、解释文中语句。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口语训练。
  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参考答案:
  一、sh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二、1.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3.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三、1.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3.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4.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
  四、略。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_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是知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高山流水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
3、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们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3、用现代文解释下面句子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答案
1
结构助词 的
代词 老师的话 代词 鸿鹄
代词 他 前一人
2
专心致志的听老师的话 三心二意
学习要专心致志
3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前一个学生么?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文言词汇——我能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见两小儿辩斗 ②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孰为汝多知乎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内容理解——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一:
依据是:
观点二:
依据是:

4.问题探究——“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我的探究:

5.情感态度——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我的认识:
参考答案:
1.①争辩;②距离;③认为;④热水;⑤判断,判定;⑥通“智”,智慧。
2. ①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②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3.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近大远小。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远凉近热。
4. ①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 看问题(评价身边的人)要客观、全面,要有科学(事实)依据,不能单凭直观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梁国杨氏(sì 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 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二、解释文中语句。
  1.孔君平诣其父,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口语训练。
  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参考答案:
  一、shì shèn yì wèi yìng qín
  二、1.有一天, 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2.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3.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三、1.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2.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3.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4.学习过后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
  四、略。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_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是知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高山流水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俞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从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俞伯牙和钟子期这对知音
3、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人们把知音比作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破,再也不弹琴了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1、写出“之”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③、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2、仔细阅读课文后填空。
课文记叙了两个人跟弈秋学下围棋,一个( ),一个( ),告诉我们( )。
3、用现代文解释下面句子意思。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答案
1
结构助词 的
代词 老师的话 代词 鸿鹄
代词 他 前一人
2
专心致志的听老师的话 三心二意
学习要专心致志
3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前一个学生么?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文言词汇——我能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见两小儿辩斗 ②日始出时去人近
③一儿以日初出远 ④及其日中如探汤
⑤孔子不能决也 ⑥孰为汝多知乎

2.文言翻译——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内容理解——两小儿的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观点一:
依据是:
观点二:
依据是:

4.问题探究——“孔子不能决也”说明了什么?
我的探究:

5.情感态度——两小儿一凭视觉、一凭触觉来判断太阳的大小,都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在生活中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产生这样的错误?
我的认识:
参考答案:
1.①争辩;②距离;③认为;④热水;⑤判断,判定;⑥通“智”,智慧。
2. ①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②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3.认为日出时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近大远小。认为日出时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根据温度来判断的,远凉近热。
4. ①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②说明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即使是智者也有所不知。
5. 看问题(评价身边的人)要客观、全面,要有科学(事实)依据,不能单凭直观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zsz123456zszqw
2012-12-26 · TA获得超过7432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26
采纳率:71%
帮助的人:112万
展开全部
《酷爱阅读》文言文版,还不错一直在用 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Yes玥玖
2012-12-26 · TA获得超过49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2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9.2万
展开全部
我们在做《初中文言文..》
作业量不大,题量少,每天两篇。你可以买来做一下~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玉笔山庄庄主
2012-12-26 · TA获得超过28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0万
展开全部
五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