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时,战胜的一方进城后为何非要屠城?
古代战争中,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无一例外,攻占城池的军队常常做出屠城这一灭绝人性的举动。古代战争屠城,通常在现代富有人权观念的人们看来是毫无任何理性,毫无任何道德约束感的,就是违反国际战争法的草菅人命。屠城的对象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居民,干出这档子损事,无论哪个时期都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在古代,屠城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出于泄愤,而是出于战略考量。
古代的战争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攻城的一方,费了很大的劲,死了那么多人,消耗了大量的战争资源,才攻下一座城市,此时最需要进行战略补给,如果不屠城的话,他们就没有发动下一次战争的资本,所以屠城是必须的。如李自成征战一生当中,屠城次数不下12次,他每次屠城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为了以战养战补给自己的战略资源。
屠城还能给敌人一种心理上的震慑,俗话说,屠一城降十城。蒙古人将屠城威慑这一战略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只要城内的敌人稍作抵抗,结局就是屠城,导致其他的城池一听说蒙古人来了,马上出城投降。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也是这么干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屠城可以大大降低战争成本,综合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满清军队入关后,为了快速征服顽抗的南方汉人,上演了血腥的嘉定三屠和扬州10日,都是为了给汉族人一种强大的心理震慑。日本人在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之后,对中华民国的首都进行了屠城,就是为了迫使中华民族早日投降,彻底打掉中国人的士气。
屠城还可以打掉敌方二次战争的能力。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当北魏的军队打到刘宋的时候,见到男人就杀,见到女人就抢,就是为了彻底消耗掉刘宋二次战争的能力。刘邦在颖阳一战中就杀掉了城内老百姓16万人之多,不分老幼,目的也是如此。当然屠城不能排除泄愤的可能,像曾国藩在1864年攻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的时候,就下令屠城,纯粹是为了泄愤。
第二就是立威,杀鸡儆猴,震慑敌人,为接下来的战争减小助力。但这样做容易失去民心,西楚霸王就是因为如此而让民心倒向刘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