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建国初期采取了哪些政策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04-23
展开全部
赵匡胤出身将门,其父赵弘殷最初是后晋的大将,至后周时,官至侍卫马军副都指挥史,也是个5品的高级武官了。后汉乾佑元年(948年),赵匡胤投到枢密使郭威的帐下当一名普通士兵,后来他受到柴荣的赏识。显德(954年)元年,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不久,赵匡胤因战功卓著,两年以后就升至殿前都指挥使。后来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建立了大宋,开创了两宋300多年的基业,在中国古代,立国时间仅次于汉代。 现代,有不少人说宋代以文制武,强干弱枝,不求上进,积贫积弱,宋太祖都要负这个责任。我认为这个说法是绝对错误的。以下我就来说说我的观点。 首先 ,对内稳定政局,首先通过"杯酒释兵权"极高的政治智慧统一了兵权,随后,通过实施三大政策完善了中央和地方制度,即“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确保了中央权威和限制地方势力的作大。彻底切除了导致五代以来政权频繁变更的恶瘤。 其次、大宋初建,领土不大,只有今天的河南、山东全部,陕西,江苏、湖北大部,山西、甘肃各一部,在河北以拒马河与辽国为界,南不过长江与南唐、吴越对峙。国土不可为不小。太祖制定了先南后北,夺取经济发达地区的战略。通过南征北战,先后平定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从建隆元年到开宝九年,宋朝控制的州郡由118增加到260,户数由967000多户增加到2566000多户,南方已大体平定。要知道,宋初,宋代总兵力只有20来万,除去北方对付辽国和北汉外,能用于南征的部队不过一半,而南方诸国总兵力在70~80万之上,宋太祖能用外交、军事手段各个击破,可见其战略之高明。 第三、对辽国的态度上,太祖也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是苦于实力不足和鉴于现实的教训。高平之战后,周世宗进攻北汉,辽国派耶律挞烈率重兵驰援,大败后周大将苻彦卿,杀勇将史彦超,周世宗不得不遗弃太原城下的数十万石粮草,狼狈撤军。所以太祖一面设立封桩库,企图以和平手段赎回燕云十六州,一面加紧统一南方,准备靠实力来夺回燕云十六州。可见宋太祖外交和军事手段运用之熟练。不幸的是,宋太祖早逝,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以上是宋太祖得功绩,以下我再来评一下有些所谓得历史评价。 关于以文制武的说法:在宋初根本不是这回事。宋初,各路征讨大军的主帅即都部署都是武官。征讨荆湖,都部署是慕容延钊,是武将;征讨后蜀,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是武将;征讨南汉,以潘美为贺州道行营都部署,是武官;征讨南唐,以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都部署,也是武官。就是后来太宗时代,北伐辽国也是以曹彬、田重进、潘美等武将为某路都部署,作为一路的统帅。就是到真宗时代,还是以武将为主帅,例如以傅潜、王超先后为镇、定、高阳关路都部署等。直到檀渊之盟后,国家处于和平年代之后,撤销了各路行营,才没有了都部署之职,各路人马归帅司(安抚使司)统辖,而安抚使有文有武。可见在战争年代,主帅全是武将,不存在以文制武的事情,宋辽战事也根本不存在文臣指挥的问题。后来一直到和平年代才开始使用文臣领一路军马,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正常的事,如历史上狄仁杰也做过河北道行军大元帅。 至于说以枢密使文官来调度军队,更是无视历史的偏见。枢密使一职从唐代就以设立,五代也是常制,宋代不过是沿革前代的制度,后来一直到元代也保持下来,前后至少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可见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明清两代,废除宰相制度,兵部直属皇帝,其实就是履行枢密院的职责,而且多以文官任尚书,可见文人任最高军事行政首长是历史的趋势。何况枢密院只负责大政方针及发兵事宜,不负责具体作战。 关于强干弱枝的事情:宋代建立,即要克服唐代以来藩镇专权、中央软弱的现状,又要完成统一的大业,就必须集中财力、物力和军力。史称太祖时,有禁军19万3千,是京城10万余,诸道10万余。这就成了宋太祖强干弱枝,积主力于京城,搞内外相制的最好“罪证”。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宋代初建时,四面都是敌国,而东京地处平原,是四战之地,易攻难守的地方。除了要派出精兵守卫边关要隘,还要留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易备不时之需。所以宋代这样战略布局既是避免军事上处处防守、处处薄弱的弊端,又是防止自唐代以来,地方势力作大的教训。可见这样的方略,是既从军事上,又从内政上的成熟考虑。反观北宋时期,东京周围的禁军精锐始终保持在宋初的10多万的规模(这是军事防御的必须),即使禁军最多达82万时,也就是这个规模,并一直保持到靖康末年。所以,说宋代强干弱枝,虚外守内,集大量禁军于京城的说法是经不起验证的。 关于宋代不求上进的说法:宋代建立,国力薄弱。宋太祖雄才大略,平定南方,获得了用于战争的物质基础,并为未来宋太宗平定北汉打好了基础。宋太宗平定北汉后,两次北伐,无奈在时机上,战略战术上都不对头,打了败仗,但并不能否定他们的进取意识。宋神宗时代,锐意改革,从吐蕃拓地2000余里,设立熙和路,是宋代中期以来开拓的最大地域,在西夏侧背后开拓了战场。哲宗、徽宗时代,从正面侧面进攻西夏,尽取横山地带,极大压缩西夏的生存空间,达到到宋夏和战以来,宋代最大的领土面积。就是宋徽宗这样不称职的皇帝,都知道恢复燕云十六州,最终竟然用赎买的手段获得,开创开国以来的最大国土面积。纵观北宋历史,国土面积始终在增加这个事实不容否定,不论怎么说,决不能用不求上进来形容北宋。再说上进不仅有军事上的,也有政治上的,经济上的和文化上的。所以综合各方面的表现方面,宋代要比其他朝代做的好。 宋代留给我们后人很多好的历史遗产,也留给我们很多遗憾和耻辱,特别是宋高宗放弃中原,偏安一方,最终把自己放在不利的战略地位(北宋的不利战略地位是历史遗留问题,加之辽国空前强大,不是王朝自身可以克服的),这是一种放弃,最终导致以后的皇帝恢复无望。所以,我们看宋代历史要全面,特别是对宋太祖采取的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要看当时的环境和历史的教训,要看到正面的成果,当然很多东西都有负面性。所以历史要细看,不要人云亦云、感情用事或者是做事后诸葛,我不多说其他的,就说宋太祖不杀功臣和不滥杀大臣,中国历史上很多明君就做不到,何况宋代的祖训也执行得很好,对后世产生了较强的影响。本文内容于 2008-1-8 19:53:44 被police高编辑 转载请注明出自铁血tiexue.net, 本贴地址: http://bbs.tiexue.net/post_2513771_1.html
青妍知识屋
推荐于2016-10-09 ·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青妍知识屋
知道合伙人文学行家
采纳数:3809 获赞数:389086
学校学科带头人 青年骨干教师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具体措施
  宋初,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国家。宋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2、人物简介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东关),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后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赵匡胤受命往御。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今河南省封丘县陈桥镇)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3、个人功绩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闽南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961年及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