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学常识的若干问题,急求,高悬赏,高追加~~~急急急~~~
《新唐书》的作者是
2“五伦”指的是
3 “史家四长”指的是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
6.“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在时
7二十四史“前四史”指的是
8“小康”一词出自
9.二十四史均采用的体例是
10 老子之言窃弄阖辟者也”中阖辟是什么意思
11孔子论述关于学习的三境界:
12 我国最早的音韵学著作是
13上善若水“出自
14春秋时期的古战场,齐晋鞌之战发生地是济南的…… 展开
您好,
1《旧唐书》的作者是:刘昫___
《新唐书》的作者是:宋代欧阳修、宋祁
2“五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3 “史家四长”指的是:史德、史学、史识、史才
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自:周易
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篇
名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6“百家争鸣”现象出现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7.“前四史”指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三国蜀]陈寿的《三国志》
8.“小康”一词出自《诗经·大雅·民劳》
9.二十四史均采用的体例是:编年体
10老子之言窃弄阖辟者也”什么意思?
此句为程子评价老子思想言论的一句。
阖辟hépì闭合与开启。也指文章笔法的变化。如:明宋濂《题<乌继善文集>后》:“况为文者,发造化之秘,贯古今之统,苟无以管摄而阖辟之,则何以尽其变化不测之妙?”
11孔子论述关于学习的三境界: 知之---好之--乐之
12 我国最早的音韵学著作是 三国魏李登的《声类》
13上善若水“出自《老子》
14春秋时期的古战场,齐晋鞌之战发生地是济南的 华不注山
希望能帮到你,祝好,具体解释出处见附件
刘昫 欧阳修、宋祁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史德、史学、史识、史才
周易
《诗经。邶风。击鼓》篇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 的《汉书》 南朝 宋]范晔 的《后汉书》[三国 蜀]陈寿 的《三国志》
《诗经·大雅·民劳》
编年体
阖辟:hé pì ,闭合与开启,引申为文章笔法的变化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切韵》
《道德经》
北郊马鞍山一带
《新唐书》的编纂者是欧阳修、宋祁等。
2、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3、才、学、识、德
4、周易。《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6、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战国(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7、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 的《汉书》[南朝 宋]范晔 的《后汉书》[三国 蜀]陈寿 的《三国志》
8、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9、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0、阖辟:hé pì ,闭合与开启,引申为文章笔法的变化
老子之言窃弄阖辟者也——这是宋儒程颢说的话,他对老子持反对态度,认为“老子的话是玩弄文字游戏”
11、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
12、《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成书于隋朝初年,所记录的是南朝时期读书人 的音系, 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
13、“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14、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鞌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
整理不易,满意请采纳。
4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5诗经
6春秋
9国别体
13.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就会这几个。
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
2 “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
3 史德、史学、史识、史才
4 《周易》
5《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
6指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
7前四史: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 的《汉书》 [南朝 宋]范晔 的《后汉书》 [三国 蜀]陈寿 的《三国志》
8“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
9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例
10闭合与开启
11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切韵》是我国最早一部音韵学著作
13《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4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