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文,最好有翻译

 我来答
重重来处处处留l
推荐于2019-08-21 · TA获得超过12.5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79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8万
展开全部

一、原文: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二、译文

士之读书治学,其目的正是为了使自己脱离世俗观念的束缚,真理也正因此而才能够得以发扬广大。思想而不自己,则不如去死,这是古今圣贤共同追求的理想,那些平庸鄙琐的人哪里能理解得了呢(此句我理解不了,在此妄断之)。先生以一死来彰显他独立自己的理想,并不是如人们所说,是为了个人的恩怨,国家的灭亡。

唉,立块石头在这学校,表达一些哀思,让人们记住他。以表彰哲人之奇节,彰显真理的无穷光辉(此句也理解不了。亦妄断)。将来的事情难于预测,先生之著述,其影响可能会随时代之不同变化,先生之学说,将来也可能有需要修正的地方。只有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使经过千百万年,也会与天地一样长久,和日月一样永远闪光。

扩展资料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这是陈寅恪在王国维先生投水自沉后两周年写的纪念碑铭(王国维纪念碑,碑式由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此文情真意切,其中特别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使人读来顿觉真理之大光明。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佳琴空雨
2013-06-16 · TA获得超过12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7万
展开全部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 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 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 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 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 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 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 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 怀思不能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 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 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 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 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 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 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 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 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 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 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 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 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节自《清 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 这是陈先生给王国维先生写的碑文里的一段话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