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最后对圣人的结论是什么?
庄子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者,他的一些理论在现在看来也非常的有意义,他的远见卓识在那个时代看来是非常难得的。他整个人的心胸以及气度非常的优秀,很少有人能达到他这样的高度,不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才华的人。《庄子》最后对圣人的结论,在他的《逍遥游》中也有一些表示并且《逍遥游》中对他也展开了一些描写。
庄子在《逍遥游》中是这样对圣人表示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句话中,庄子对至人、神人和圣人都有一定的表达,可以了解到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是圣人以及圣人面对天地有怎样的表达和表示。圣人的精神状态以及境界达到了什么样的地步,这些都非常值得大家的思考,庄子的表达也非常的精确和清楚。
庄子这个老者追求的是人精神层面的表达,寻求精神的升华以及追求超然脱俗的人生。他认为绝对的升华,是没有任何依托的,精神层面是完全的自由。不要依托任何人和任何物才能达到逍遥游的状态,所以圣人想凭借着天地,或者是万物而达到这个境界,也不是真正的圣人。修养最高的人是尊重自然同时忘掉自己这种状态,一切都顺其自然的发生,随心所欲,不依托和凭借任何的外力而达到。
圣人达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可以顺应自然,同时把自己忘掉,不关注于自身。修养达到非常高的状态,整个人的精神是非常自由的,追求的东西也是非常高级的,不追求所谓的功和名。而是让自己置身事外的一些东西,是整个人的一种升华和提高。
庄子作为我国历史上哲学思潮上的顶端人物之一,其有着非常高超的思想境界,代表作《庄子》是中华文化成长沉淀的一部分。庄子认为圣人是对宇宙世界有着极致追求的人,同时以出世的态度成就入世的事业。《齐物论》中又说:“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体现了圣人逍遥处世的出世态度。
一、《庄子》内外篇分别采用了正面和侧面两种方法对圣人进行了辨证分析,两者是不矛盾的,而是较为中肯的说明。
外杂篇《知北游》中有“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下》中说:“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这些都是从正面对圣人的积极肯定;而《骈拇》中“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马蹄》中“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胠箧》对圣人描述为“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二、《庄子》内外篇对圣人辨证分析的解释说明
圣人推行仁义的思想来引导人民规范自己的言行,推行礼乐制度。在庄子看来,是一种失德的表现,离道已远。是有为治世,淳朴的民风渐渐逝去,随之而来的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渐增。天下的善人越来越少,而不善的人越来越多,投机取巧奸诈虚滑的伪善之人更能拥有良好的生活资粮;人性中的弱点因为仁义之说而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人性中的对立面也更加分明,人心不古,古德先贤之说渐行渐远。
三、圣人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在大道废弛的历史大环境下,推行仁义思想也是历史前行所必须的,是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成住坏空。
总结:《庄子》中的圣人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既有豁达超然的出世精神,又有入世成就事业的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