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日益受到关注,这种现象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变化?
2001年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开播的《百家讲坛》,学者上电视讲学,内容多涉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节目火爆一时,并捧红了易中天、于丹、蒙曼、郦波、钱文忠等明星型学者,但几年之后其影响力慢慢变小了。
近年来,各大卫视推出的文化类节目也有不少,2008年湖南卫视开播至今的《中华文明之美》,应用新颖的形式来表现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有诗书礼乐、传统节令、修身养性等,没有明显的说教,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2013年在河北卫视开播的《中华好诗词》,节目邀请六位有文化素养的明星艺人作为守关者,素人通过与明星抢答、对战、终极挑战的形式决出获胜者,节目紧张有趣,既有知识性又有综艺感。此外还有如河南卫视2013年开播的《汉字英雄》、2014年在甘肃卫视开播的《大国文化》、2015年在陕西卫视开播的《唐诗风云会》等等。
据数据统计自2013年至今,上星频道主要文化类综艺节目有20档以上。
但以上节目并没有让文化类综艺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和讨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节目模式太过固定和缺少人文温度。节目同质化是市场作用的表现,第一个让观众感觉眼前一亮的节目会被马上模仿,节目缺少创新,一招鲜就要吃个底朝天,观众对此就会形成审美疲劳,这样即使有很好的内容也很容易流失观众。
这类节目主要是竞争类型的,选手之间关系紧张,有时为了打击对方的信心,一方会表现地很张扬或无礼,这与文化类节目的精神内核是相悖的。同时节目的内容主要是词语、句子之类的比拼,这些只是语言的表面,不能展现出文字的魅力,缺少思想性就不会引起观众的过多思考。
作者:孤独的风中一匹猴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