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西游降魔篇》诸位看后有何感觉,求助!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18
展开全部
复制的,我觉得就是这样:
先说第一个冲突片段——文章饰演的唐僧拿着儿歌三百首试图感化鱼妖的场景,被鱼妖痛扁,舒淇饰演的驱魔人冲过来非常帅气地收妖,显得唐僧很挫。
小小的一个片段,却是意味深长。类似的场景无处不在。

1、自身修为不大好的话,要想感化人,很容易遭致反效果
刚出场的唐僧除了唱儿歌三百首之外,本身没有啥本领,也没有大彻大悟,打不过鱼妖,好不容易把鱼妖搞上了岸,打回了原形。想通过唱儿歌三百首来唤醒鱼妖心中仅存的善念,驱走鱼妖心中的魔。 鱼妖很不耐烦地听着,最后痛扁了唐僧一顿。

这个场景,其实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刚刚明白了一些道理,入门还没到三年,就开始想去感化身边的人。这个表现真的是千奇百怪,我听过的问题就很多,有的说,我改变不了我爸妈,他们如何如何。有的说,我想让老公学佛,老公不学,夫妻不和,如何如何。有的说,我和朋友聊这个,朋友嘲笑我,我如何改变朋友们,让他们变得更好。
这里,楼主借西游再啰嗦一遍,大家要明白,我们觉得自己学到了比别人正确的道理,这个起点是一致的。但是,真的修行人用这个道理来改变自己。还有很多走偏了的人,想用这些道理来改变别人。

你们感觉一下就知道,其实,改变自己都很难,如果我们自己都没啥本领的话,没啥智慧的话,要去改变和感化别人,岂不是难上加难。 而且,要想感化别人,方式方法也要非常智慧的选择,要不然,一旦改变不成,感化不了,我们很容易遭遇别人的嘲笑和痛扁。

2、退心
唐僧哭着跑回师傅那里说,儿歌三百首没用,我干不下去了,能不能教我抓妖的本事。
这也是我们普通人经常犯的毛病。我们自己的德行修为不够圆满,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智慧不足,没有用对方法,想感化人感化不了,被人嘲笑了以后,就很容易生退心。

退心一生起来,很多人就开始放弃,因为普通人遇到问题,都很难反省自己,都不觉得是自己的德行问题,都不觉得自己的方式有问题,反而都觉得方法有问题,学的道理有问题。
这就是芸芸众生的通病,我们太宽容自己,太爱把错误推给别人了。
就像唐僧,如何就这么认为的话,以后就彻底失去了大彻大悟人生真谛的机会。好在,电影中的唐僧坚持了下来。

3、儿歌三百首和大日如来真经
我们把镜头在快进到最后收服猴妖的那里,在这里,周星驰拍得比较简略,但是意思表达还是很到位。
这里,周星驰用了一个很漂亮的比喻,实际上,儿歌三百首和大日如来真经就是同一本经,当我们的修行不一样,我们的心境不一样的时候,看到的事物就不一样,我们能发现事物的真谛。

之前哭喊着儿歌三百首没用的唐僧,在自己大彻大悟到了自己修行的瓶颈之后,一切的平凡都化为了神奇。因为,那个时候的唐僧的心中没有了挣扎,痛苦,所有的束缚都已经解开,他的智慧达到了圆满圆融。 这和普通武侠中,高手到了一个境界后,柳叶能当神剑,手中无剑,却又剑意无处不在的道理是相似的。
这一点,大家只能在修行中慢慢体会。
同样一个行为,同样一句话,为什么我们用出来没效果。。。。

一定是我们的修养,我们的德行还不够,我们的心境还不够
这一点,我自己的体会是很深的。去和高人聊天的时候,我就能感觉到高人们无比柔和的气场,和沁人心脾的温暖。
记得有一次和妻子吵了架,我说她如何如何,她根本不听我的。后来,正好下午要去和高人们聊天,高人只是对她微微一笑,她就很汗颜地承认了错误。
回家后,我就问她,为啥知道自己错了,还要和我叫板。妻子就很直白的说,那还不是因为你的气场不够好。
我仔细想想,深刻觉得她说的对。还能和我吵架,一定是我的问题也不少。不然,哪里能吵架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嘛。

当然,大家也别觉得有压力,吵了就吵了,生活中的小吵闹,也不必去自责自己。
我们没到至高的境界,不要用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我们每天都在进步,对于亲人们,有些不需要吵的架,越来越少就好了。

4、智慧很重要
相比唐僧唱了半天儿歌被痛扁,舒淇出场三下两下,就把鱼妖搞定了。那一段,也很有深远意味。
首先,楼主前面也说过了,不是方式没用,不是道理没用,是修为智慧不足。为啥我们唱儿歌没用?因为我们修为不足,我们只能先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别急着去改变别人。
另外,在生活中,在社会上,坏人,妖怪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要跑去对一个杀人犯,讲众生皆苦,讲普度众生,那肯定是没有效果的。

当前,不少末法时期的学佛人,很善良,像唐僧一样,有一颗善心。但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没有修为和智慧辅助,像唐僧这样的学佛人,就会显得很幼稚。因为我们在在修为不足的情况下,选择了错误的说教方式。

所以,很多人对佛教的误解,也正来源于此。觉得佛教的方法脱离实际。很多善良的学佛人被人嘲笑,也正源于此。
所以,楼主一定要建议大家,虽然我们知道佛学是好的。
但是,我们要在实际生活中,选择因地制宜的合适行为。比如,你看见有人抢劫,你可不能冲过去讲道理,也不要去单枪匹马救人,你一定要选择报警和智慧的方法救人。

回复 2楼2013-03-08 21:43举报 |

2418767
礼敬诸佛9
5、好人坏人都是迷茫于生死中的孩子
再看舒淇的方式,是强力解决问题,这也是现行世界的规则,强弱法则,谁强谁说话。然后打得你魂飞魄散。

这看起来,让普通人很爽,也更容易让普通人理解。恶人就应该有恶报,对坏人,就应该让他受到更凶狠的惩罚。

在现行的侠客主义之下,佛学中类似对着鱼妖唱儿歌的行为会让人觉得很痴,很傻,很不合常理。但是,这丝毫不能抹煞佛学的伟大之处。

说实话,杀一个坏人容易,把一个坏人感化成一个好人却是难如登天。

佛学是具有最广阔胸怀的学问,因为,佛教有着最广阔的视野。站在一辈子的角度看问题,我们一定会采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报复策略,我们看到的是仇人,是坏人。而站在浩瀚的时空中,站在生命的无数次轮转中,佛看到的,只是一个个众生无奈的生死沉浮。

每个人生下来都不是坏人,都是天真的孩子。贪官也是,抢劫犯也是。

社会和经历让他们生起了心魔,让他们沉沦堕落,但,佛从不曾忘记,他还是一个孩子。没有谁一出生就是邪恶的。每个妖魔的背后,也都有一个悲伤的故事。

正如鱼妖,上辈子也是个好人,只是因为被误杀了,怨恨导致他要报复人们。猪妖,上辈子也是个痴情人,只因为妻子被抢了,导致怨恨难平变了猪妖。

我们在佛的眼中,都是迷茫于生死中的孩子。不知道从何来,迷失在欲望和仇恨中,颠倒在无明和轮回里。

也正因为这样的眼界和胸怀,才让“真正的”学佛人,心中会越来越少嗔恨,因为不管贪官还是坏人,在学佛人的眼中,都是迷失的可怜人。他们上辈子,有的还是做过不少救死扶伤善事的好人,只是因为欲望未断,再入生死轮回,隔阴之后,迷茫于生死,在贪心下再度沉沦而已。

所以,真的学佛人,用三世因果的眼光看问题,就对他们生不起嗔恨心,只能生起众生皆苦,普度众生的慈悲心。

楼主非常赞赏唐僧师傅的那句话,每个妖怪心中都有善的一面,魔的一面。世人要做的,是抹煞他魔的一面。我们要做的,是唤醒他心中善的那一面,从而化解魔的一面。

当然,赞赏归赞赏,修为一般的普通人,还是不建议你们去唱儿歌感化别人的。也不需要你们去对坏人生慈悲心。

因为心境不到,境界不到,你们去那样想,会觉得别扭,你们还是先惩恶扬善着来吧。你们圆满人道以后,慢慢才能体悟天道和佛道。

楼主只是讲讲楼主这个境界中的感慨而已。

6、魔是心魔,驱魔人是心态

不得不说,这部片子的佛法水平很高。一般人看到的都是人的斗争,而实际上,这部片子,反反复复,讲的全是一个人和自己心魔的斗争。佛是由心生的,魔也是由心生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成佛之路,就是和自己降服转化心魔之路。佛法的根本就是心法。

影片里的三个魔,鱼妖、猪妖、猴妖、其实都是因为贪嗔痴而入魔,贪名、贪情,贪恋美色,贪不得而转成大嗔怒心,由嗔怒心而入魔,入魔则成痴。

看看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很多生活问题,都是贪嗔痴的写照。

而三个驱魔人,更是意味深长。

虎形拳、天残脚、空虚公子分别代表了我们面对自己心魔的三种状态。

虎形拳意味着斗争,和自己的心魔做斗争。

天残脚代表着压抑,那么大的脚压下来的压抑感,很强。我们喜欢把自己的心魔压抑下来,以为自己胜利了。其实,根还在。

空虚公子代表了佛教的“空”,有的佛教徒,就对自己说,空掉这个,空掉那个,反正四大皆空。他是最后一个出场的,也是代表比较厉害的驱魔法了,空虚之剑,任意赋形。

结果,他们在一些小打小闹的心魔面前,尚有作用。但是,一旦遇见比较厉害的心魔,比如猴妖代表的剧烈的嗔恨心的时候,斗争根本就不堪一击,压抑也起不到效果。对自己说空掉它,也空不掉。

大家想想,你们在面对自己的愤怒的时候,自己用以上几种心态驱心魔的时候,是不是有这个感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15
展开全部
悲伤,为那个可怜的痴情女孩悲伤。不过还挺搞笑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4-03-16
展开全部
悲伤,为那个可怜的痴情女孩悲伤。不过还挺搞笑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26
展开全部
虚幻,搞笑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17
展开全部
感觉不好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