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韩信“十面埋伏”围困项羽,为何还要留个口子“网开一面”?
垓下之战是楚汉的最后大决战,并没有所谓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视作品中虚构的情节。垓下之战的总指挥应该是刘邦,刘邦当时是汉军的最高领导,他在军中,肯定是总指挥,只不过是处于幕后的决策者,前线总指挥是韩信。
兵法有云:穷寇莫追。意思是无路可走的敌人不要追,正因为敌人无路可走,所以就会狗急跳墙一般拼命,这样就能焕发出巨大的战斗力,这个时候的敌人正是斗志昂扬的时候,所以不要与敌人交战。但是,如果能给敌人一条生路,敌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会拿命跟你拼,而是总想着从那条生路逃走,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为有路可逃,敌人才会迅速溃败,放弃壮志,这个时候是击败敌人的最好时机。
同理,在垓下之战中,如果韩信打败并包围了项羽,如果能给项羽在包围中打开一个口子,让项羽军队放弃斗志,然后再一鼓击败,就会全歼项羽军队,虽然这个方法挺好,但当年的垓下之战并没有韩信网开一面的说法。垓下之战是一场战略大决战,胜负决定了最终的胜利或失败,历史上的垓下之战时,项羽已经处于刘邦的战略合围 ,这一场军事上的战役由于刘邦政治上的极其成功,从而显得没有悬念,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
垓下之战时,项羽手上只有十万疲惫、缺粮、缺少装备的楚军,而刘邦为首的汉军联盟约有70万人,汇集了当时天下所有诸侯势力,如韩信、彭城、英布及刘邦本部,项羽在当时不仅处于军事包围,也处于政治包围,因为刘备拿下仅余江东和鲁地之外所有的楚地。垓下之战韩信作为前锋,率领三十万大军首先进攻项羽,项羽以十万楚军迎战,结果韩信战败后退,项羽率楚军追击韩信军队,然后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各率十万大军攻击项羽的两翼,双方混战中,韩信又带着败军回过头来回加入战局,项羽面临三面攻击,楚军战败退回垓下城中。
虽然首战失利,虽然十万楚军被近70万汉军团团包围,可是韩信并没有打算将包围圈放开一个口了,而是将楚军紧紧的围在垓下,正因为这种紧密的包围,因此在后世将这种紧密包围称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没有地方可逃走。然而这还不够,韩信还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计谋瓦解了楚军的斗志,在重重包围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项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听到楚歌 都以为楚地被汉军攻陷了,就再也没有斗志了,军心被瓦解。
关于“四面楚歌”之计是谁出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也许是韩信,也许是张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后,原本还想负隅顽抗的项羽,也失去了继续抵抗的决心,而是挑选 了八百多员楚军精锐,江东子弟,随自已一起突围。注意,项羽的突围不是韩信放了一个口子,韩信并没有这么做的必要,因为楚军已经失去战斗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围之下,没有必要还用欲擒故纵之计,反而增加抓捕项羽的难度,根本不可能。
项羽的突围就是自已军事才能的体现,是靠着硬碰硬突围出来的,你想想韩信三十万人硬碰硬碰都没有打胜过项羽十万残卒,在当时的时代,能跟项羽硬碰硬的人物还没有出生,包括韩信也不能。即使是项羽手下只剩下28个人,仍然能像入无人之地一样斩杀了上百汉军,到最后楚军全军覆没,全部战死,项羽也没有投降,战至最后,项羽自杀而死,这不是韩信故意留的口子,项羽自杀都是临时决定的。
原本项羽的求生欲望是很强的,所以才会带着八百壮士突围逃走,但项羽在准备乘船离开时,听到船 公所说的话,一进悲愤交加,想起自已带出来的八千江东子弟全部战死,觉得自已没有脸面回去见江东父老,于是自杀而死。如果项羽不自杀,根本就没有人能杀得了项羽。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一段乱世,虽属乱世,但却是士族崛起的黄金时期,所谓的士族就是世代做官的大家族,也称为门阀,三国所有的名士基本上来自士族。因为士族有钱、有地位、有土地、有资源和人脉,能够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同时又能掌控天下的舆论和人才推荐的渠道,同时士族也是当时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来源,与其说名士是来自于士族,不如说是士族阶层创造了名士。
东汉士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士族,尤其以袁绍和袁术为主,他们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的祖祖辈辈在朝廷担任高官,而且还是三公级别的高官,所以他们的后代就有了一个非常高的出身,和一个非常好的名声,只要振臂一呼,也比一个出身贫寒的庶族一辈子努力所取得的成就还要大。比如袁绍就是如此,出身好+名声好,就成为当时最出名的名士,而袁绍的家族就来自汝南郡,汝南郡属于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豫州,除了袁绍还有曹操,曹操的故乡是沛国谯县,曹操家族在当地也算是名士,还包括曹仁、曹洪、曹纯以及夏侯惇、夏侯渊等家族,因此在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三国的名士在豫州,豫州的名士在颍川。
袁绍与袁术颍川郡属于豫州,就是今天河南省的禹州市,这个地方位于河南省的南部,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豫州六郡国之一,豫州下辖:陈郡、汝南郡、安丰郡、弋阳郡、颍川郡、梁国。如果以整个华夏土地来看的话,豫州又在整个中国的最中间位置,颍川郡则在豫州的最西边。颍川郡是豫州最接近东汉都城洛阳的郡县,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一个离首都很近的地方,交通又很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都是战略要地,比如今天的天津市,很像三国时期的颍川郡。颍川郡为什么出了那么多名士呢?
东汉十三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颍川郡有四大家族,分别是:颍川荀氏、颍川陈氏、颍川钟氏、颍川庾氏。这种情况很像江东四大家族陆氏、朱氏、张氏、顾氏,也就是常说的吴郡四姓,因为东汉末年士族崛起,哪一个势力想要统治当地,都必须得到当地大家族的同意,否则统治就不会稳定。1、颍川荀氏代表人物有荀彧、荀攸以及荀氏八龙和他们的后代,荀彧被称为王佐之才,慧眼弃袁绍跟曹操,成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代的尚书令,在朝廷居中调停、处理内政,是当时名士的领袖。荀攸是曹操前期五大谋士之一,也是曹操的战术大师,同样是当时的名士。2、颍川陈氏代表人物有陈寔、陈纪、陈群、陈泰祖孙四代人,其中影响力最大、名声最大的要数陈群,说到陈群,我们都知道曹丕所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就是陈群的作品,而这一人才选拔制度涵盖了整个魏晋南北朝,影响深远。
荀彧与荀攸3、颍川钟氏代表人物有钟繇、钟会父子,影响力最大的就是钟会,钟会是公元263年魏国灭亡蜀汉的功臣之一,同时也是引发成都叛乱的罪魁祸首之一。4、颍川庾氏代表人物有庾嶷、庾遁,庾遁的曾孙就是东晋时期的权臣庾冰、庾亮兄弟两人,颍川庾氏同时也是东晋四大家族之一,其影响力到了东晋才达到巅峰。除了以上出身颍川的四大家族之外,颍川名士还有郭嘉、司马徽、徐庶、郭图、韩馥、淳于琼等人。颍川之所以能出这么多名士,根本原因就在于颍川这个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人文。
颍川郡所在的豫州颍川离首都洛阳只有14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快马只要大半天时间就能到达首都,颍川离东汉人口第一大郡南阳郡只有200公里左右,在当时骑快马也不过一天多时间,颍川离当时汉献帝所在许都只有44公里,骑快马只要一个时辰就能到。换句话说,颍川在当时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原重要城池的核心位置,从洛阳或者南阳到许都都要经过颍川,从许都到洛阳或南阳也要经过颍川,这就是交通要道,又属于当时的首都一天经济圈,不仅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重要,在经济上也毫不逊色。所以才会有很多人生活在这里,人多了自然大家族就多了,大家族多了,名士也就多了,据《后汉书 郡国二》记载:颍川郡下辖十七座城池,在东汉中后期有户口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人口一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人。
这可是百万人口的大郡,是当时少有的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大郡,比起东汉末年战乱时期的冀州才有一百万人口来看,一个郡比一个州人口还要多,可见颍川有多么繁华,而且要承载这么多的人口,就得有相应多的耕地来养活。在当时人口虽第一生产力,任何资源都比不上人口资源有用,人口越多就预示着这里越繁华,人口越多也就吸引了相当多的大家族到这里生活,同时也造就了越多的名士。另外,颍川郡也是历史上最悠久的郡,据说黄帝是出生在颍川郡,同时夏朝开国之君夏禹也把都城建立在了颍川郡,所以颍川郡的历史算起来有四千多年,几乎和华夏文明同时诞生。正因为历史如此悠久,所以颍川这个地方开发非常早,有大量黄帝时期和夏朝时期的贵族居住,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流传下来,就形成了颍川郡地的世家大族,世家大族多起来了,名士自然也就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