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文言文翻译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展开
百度网友4f93576
2008-08-15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7万
展开全部
以下是个人理解:

大意是,唐太宗对属下说,我老在宫里居住,常常自省,一直担心对不起上苍,被天下百姓怨恨,想到高人的鞭策,必须了解外面的情况,达到天下没有怨言。再看看上奏的大臣们,大部分都说的很夸大,平常的事情都这样,何况紧急的事情呢,一定畏惧怕惹我生气,因此每当有上奏的人,即使我不满意,我也不惩罚他,如果马上就责罚他,怕别人畏惧之心更厉害,就更不肯进言了。
笨蛋9號
2008-08-15
知道答主
回答量: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这段话出自《贞观政要·求谏》,是太宗向群臣所发求谏之言。与贞观初期的求谏相比,自然内涵大不相同。初期求谏,在于开辟一个良好的政治局面,到了中期,目的虽任务而更,此时求谏则为了“守天下、治国家”,维持太平气象。然从这段话中,我们又可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大臣进谏远不如贞观初期,心存“触鳞”之忌,而致“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尽管太宗声明“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敢说话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幸而,还有一个魏徵,太宗的最后一面明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临风待远行2
高粉答主

2020-05-02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8.8万
采纳率:3%
帮助的人:4410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