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八)——群落格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此篇读书笔记对应于《 Theoretical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第三版第九章——Communities: patterns.
格局(pattern,或翻译成“模式”)是检验假说的重要指标,模型是怀揣着假说去“猜”格局的工具。
如果某地有700个物种,那就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不是7个(更少)?;2)为什么不是70000个(更多)?第一问本质上是 Hutchinson的多样性悖论 ,第二问则是 相似性限制(limits to similarity) 。而这在 第七章 已经提到了。
对于第一问,Tilman用两个字搞定:权衡。对于第二问,他基于相似性限制假设,采用随机模拟,发现物种数越多,新来的物种定殖的机会就越少。 生态位理论(niche theory,图1) 对这种相似性限制作了更详细的阐述:物种数增加 –> 生态位更重叠 –> 每个种群动态波动更大,尽管群落整体波动变小 –> 种群更易随机灭绝。当允许物种的生态位动态变化时,模拟发现 生态位聚集 现象:生态位相近的物种形成聚块;聚块彼此之间相差甚远。
一提生态位理论,马上又要教科书式地提 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了。中性理论本身就不再详述了,搞生态的人都耳熟能详。值得一提的是,Hubbell大佬也不是凭空想出这么个理论。相反,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不过那些巨人虽然长得高,但不够出名(除了MacArthur和Wilson)。
就像孟德尔,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他之前,想像他这样通过栽种实验发现遗传学规律的研究案例不在少数,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理论猜想。
回到Hubbell这里。20世纪70年代,生态位理论被大量探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期间,一股 零模型和中性理论 的浪潮事实上就已经在生态学中掀起了。但,看下隔壁老王——遗传学——在那里,木村资生在1968年就提出了中性突变理论。显然这个时间还要早。20世纪80年代,在生态学中,不少研究都给出了一系列零模型(尽管书上称之为remarkably silly null models),其主要思想是 重新洗牌(reshufflfling the data) ,尽管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但这种随机的思想启发了后人。
Hubbell中性理论模型(2001)是零假设思想的传承者,认为一切过程随机,结果很好地产生了与现实相符的多种格局(如物种分布格局)。Hubbell中性理论模型也是MarArthur和Wilson(1967)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传承者,尽管Hubbell中性理论模型中局部灭绝过程较少发生。
物种分布格局是 物种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SRA) 的分布,是验证假说正确性的重要格局(模式)。基于生态位理论,Sugihara(1980)提出 序列断棍模型(sequential broken stick model) ,并将其比喻成生态位系统树(niche-overlap dendrogram)。基于中性理论预测的物种分布格局则为 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s) 。但对数正态分布有2个可调参数。其中参数γ=1时称为 典范对数正态分布(canonical lognormal distributions) 。
研究发现,随着演替的进行,SRA分布逐渐由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转变为中性模型预测结果;遭到人类干扰(如施加化肥)后,SRA分布似乎在“逆行演替”,由中性转变为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
最早提出种–面积关系的同样是MacArthur和Wilson(1967)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 幂律,power law ),并简要地考虑了拓殖、灭绝过程的面积效应。Hubbell(2011)的中性理论对物种的得失平衡作了更详细的拓展。
Harte等人(1999)对幂率分布作出进一步阐述:在区域 A 的一半中同样能找到的物种数占区域 A 中找到的物种数的比例 a 与区域 A 的面积无关。也就是说, a 是个常数。但随后Plotkin等人(2002)发现 a 和面积 A 还是有关的,并将种–面积关系拓展到了 。
书中还提到 标度律(scaling law) 。感觉说得口语化一些像是单位换算。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即通过栖息地面积–体长、某一体长区间的物种数与栖息地面积的关系,去推导出某一体长区间的物种数与体长的关系。
此外,考虑群落时不只是简单的物种装配,还有物种相互作用。书中简单地通过种间互作动力学模型阐述互作网络稳定的条件,并提了一些网络模型在食物网研究的应用。
总体上,正如本章开篇所述:群落格局涵盖内容太广,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出一本书。因而本章看下来也更像是一篇综述,很难像前两个章节那样把细节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上一篇: 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七)——多样性与稳定性
下一篇: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九)——应用
格局(pattern,或翻译成“模式”)是检验假说的重要指标,模型是怀揣着假说去“猜”格局的工具。
如果某地有700个物种,那就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不是7个(更少)?;2)为什么不是70000个(更多)?第一问本质上是 Hutchinson的多样性悖论 ,第二问则是 相似性限制(limits to similarity) 。而这在 第七章 已经提到了。
对于第一问,Tilman用两个字搞定:权衡。对于第二问,他基于相似性限制假设,采用随机模拟,发现物种数越多,新来的物种定殖的机会就越少。 生态位理论(niche theory,图1) 对这种相似性限制作了更详细的阐述:物种数增加 –> 生态位更重叠 –> 每个种群动态波动更大,尽管群落整体波动变小 –> 种群更易随机灭绝。当允许物种的生态位动态变化时,模拟发现 生态位聚集 现象:生态位相近的物种形成聚块;聚块彼此之间相差甚远。
一提生态位理论,马上又要教科书式地提 中性理论(neutral theory) 了。中性理论本身就不再详述了,搞生态的人都耳熟能详。值得一提的是,Hubbell大佬也不是凭空想出这么个理论。相反,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不过那些巨人虽然长得高,但不够出名(除了MacArthur和Wilson)。
就像孟德尔,他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在他之前,想像他这样通过栽种实验发现遗传学规律的研究案例不在少数,并且已经有了一些理论猜想。
回到Hubbell这里。20世纪70年代,生态位理论被大量探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期间,一股 零模型和中性理论 的浪潮事实上就已经在生态学中掀起了。但,看下隔壁老王——遗传学——在那里,木村资生在1968年就提出了中性突变理论。显然这个时间还要早。20世纪80年代,在生态学中,不少研究都给出了一系列零模型(尽管书上称之为remarkably silly null models),其主要思想是 重新洗牌(reshufflfling the data) ,尽管很多时候并不合理,但这种随机的思想启发了后人。
Hubbell中性理论模型(2001)是零假设思想的传承者,认为一切过程随机,结果很好地产生了与现实相符的多种格局(如物种分布格局)。Hubbell中性理论模型也是MarArthur和Wilson(1967)岛屿生物地理学的传承者,尽管Hubbell中性理论模型中局部灭绝过程较少发生。
物种分布格局是 物种相对多度(relative abundance of species, SRA) 的分布,是验证假说正确性的重要格局(模式)。基于生态位理论,Sugihara(1980)提出 序列断棍模型(sequential broken stick model) ,并将其比喻成生态位系统树(niche-overlap dendrogram)。基于中性理论预测的物种分布格局则为 对数正态分布(lognormal distributions) 。但对数正态分布有2个可调参数。其中参数γ=1时称为 典范对数正态分布(canonical lognormal distributions) 。
研究发现,随着演替的进行,SRA分布逐渐由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转变为中性模型预测结果;遭到人类干扰(如施加化肥)后,SRA分布似乎在“逆行演替”,由中性转变为生态位模型预测结果。
最早提出种–面积关系的同样是MacArthur和Wilson(1967)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就是大家熟知的 ( 幂律,power law ),并简要地考虑了拓殖、灭绝过程的面积效应。Hubbell(2011)的中性理论对物种的得失平衡作了更详细的拓展。
Harte等人(1999)对幂率分布作出进一步阐述:在区域 A 的一半中同样能找到的物种数占区域 A 中找到的物种数的比例 a 与区域 A 的面积无关。也就是说, a 是个常数。但随后Plotkin等人(2002)发现 a 和面积 A 还是有关的,并将种–面积关系拓展到了 。
书中还提到 标度律(scaling law) 。感觉说得口语化一些像是单位换算。书中也举了一个例子,即通过栖息地面积–体长、某一体长区间的物种数与栖息地面积的关系,去推导出某一体长区间的物种数与体长的关系。
此外,考虑群落时不只是简单的物种装配,还有物种相互作用。书中简单地通过种间互作动力学模型阐述互作网络稳定的条件,并提了一些网络模型在食物网研究的应用。
总体上,正如本章开篇所述:群落格局涵盖内容太广,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出一本书。因而本章看下来也更像是一篇综述,很难像前两个章节那样把细节的前因后果说清楚。
上一篇: 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七)——多样性与稳定性
下一篇: 读书笔记:理论生态学原理及应用(九)——应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