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语文教学中的乡土文化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乡土文化 渗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语文教材应当挖掘课本教材以外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资源。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是偏隅江南的一个蕞尔小镇,这里有美丽如画的风景名胜,有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飘香的特色小吃……同里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俯拾皆是,而且丰富多彩,充满魅力。教师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度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合理挖掘,不仅拓展延伸了教材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整合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乡土文化。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一)课堂教学渗透,在比较中加深理解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来加深理解教材,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例如我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讲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让学生结合我们身边的园林建筑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同学就想到退思园的后花园,主人任兰生就是为了追求这个效果而建造退思园的,“水香榭”正中间有一面明镜,可反射整个后花园,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小巧玲珑的“揽胜阁”是整个花园最高点,登其上,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菰雨生凉”轩是主人夏天乘凉的地方,轩中立明镜一面,远望似园中有园,近观如置身荷塘,园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能让游客置身于一幅美丽图画的意境中。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苏州园林的这一总特征。当深入学习文中的园林布局、映衬、层次等时,学生结合身边的园林建筑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很快就领会了。(二)写作训练渗透,在交流中激发情感语文学习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习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他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但在实际教学中,说和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却往往被弱化,导致不少学生不会写,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说。针对这一现状,我有目的地选择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加强练习,如在讲授《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讲及威尼斯的水都美、桥梁美 、建筑美、游船美以及文化美的特征。鉴于同里拥有“东方威尼斯”这一雅称,我让学生比照本文去写写同里的水、桥、园林建筑、乌篷船,甚至还可以写写同里节庆活动。如果有些人还感觉有难度,那就直接让学生来写最喜欢的同里美食,比如撑腰糕、酒酿饼、青团子、油酥饼、芡实糕等,然后再用口语交际的形式(用“夸夸我家乡的 ”为题)让学生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和胆量,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多得。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乡土文化内隐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好好利用,定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一)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历史厚重感同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同里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至清末,书院、社学、私塾等讲学肄业之所十分盛行,科甲连绵,为官作宦者,先后相辉。金松岑先生创办的同川学堂开创了本县近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同川自治学社及其同川公学培育出了不少精英和学者。比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蔡寅,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著名爱国人士、《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等。优越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名士骚客。曾流寓古镇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倪瓒、姚广孝、方孝孺、陈祖范、沈德潜、胡雪岩等,他们与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辉,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重彩。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学生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走进本土自然人文景观,欣赏家乡风景美自然、社会生活是学生自由积累的天地,应该让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充分挖掘语文资源,从而调动学生潜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乡土文化 渗透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语文教材应当挖掘课本教材以外的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乡土文化资源。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是偏隅江南的一个蕞尔小镇,这里有美丽如画的风景名胜,有叱咤风云的文化名人,有千里飘香的特色小吃……同里乡土文化资源不仅俯拾皆是,而且丰富多彩,充满魅力。教师若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度渗透,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合理挖掘,不仅拓展延伸了教材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整合更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乡土文化。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一)课堂教学渗透,在比较中加深理解适时、适度地把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将乡土文化和语文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学生通过体验生活来加深理解教材,拉近教材与生活的距离,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这样不仅拓展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而且实现了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自然延伸。例如我在讲授《苏州园林》一文,讲到“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让学生结合我们身边的园林建筑来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同学就想到退思园的后花园,主人任兰生就是为了追求这个效果而建造退思园的,“水香榭”正中间有一面明镜,可反射整个后花园,园中有园,小中见大;小巧玲珑的“揽胜阁”是整个花园最高点,登其上,全园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遗;“菰雨生凉”轩是主人夏天乘凉的地方,轩中立明镜一面,远望似园中有园,近观如置身荷塘,园中的美景尽收眼底。无论从那个角度看,都能让游客置身于一幅美丽图画的意境中。所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苏州园林的这一总特征。当深入学习文中的园林布局、映衬、层次等时,学生结合身边的园林建筑特点,仿佛身临其境,很快就领会了。(二)写作训练渗透,在交流中激发情感语文学习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叶圣陶先生强调,语文学习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他认为,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和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但在实际教学中,说和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却往往被弱化,导致不少学生不会写,也不敢在同学面前说。针对这一现状,我有目的地选择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的内容来加强练习,如在讲授《蓝蓝的威尼斯》一文时,讲及威尼斯的水都美、桥梁美 、建筑美、游船美以及文化美的特征。鉴于同里拥有“东方威尼斯”这一雅称,我让学生比照本文去写写同里的水、桥、园林建筑、乌篷船,甚至还可以写写同里节庆活动。如果有些人还感觉有难度,那就直接让学生来写最喜欢的同里美食,比如撑腰糕、酒酿饼、青团子、油酥饼、芡实糕等,然后再用口语交际的形式(用“夸夸我家乡的 ”为题)让学生表达出来。这样一来,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口才和胆量,还能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可谓一举多得。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挖掘乡土文化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真正让学生在“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寻找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乡土文化内隐含着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教师若能好好利用,定会使语文教学锦上添花,大放异彩。(一)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历史厚重感同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同里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至清末,书院、社学、私塾等讲学肄业之所十分盛行,科甲连绵,为官作宦者,先后相辉。金松岑先生创办的同川学堂开创了本县近代教育的先河,在他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同川自治学社及其同川公学培育出了不少精英和学者。比如著名社会活动家蔡寅,著名诗人、社会活动家柳亚子,著名爱国人士、《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等。优越的地理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吸引了诸多名士骚客。曾流寓古镇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有:倪瓒、姚广孝、方孝孺、陈祖范、沈德潜、胡雪岩等,他们与本地文人雅士交相生辉,为同里文化增添了一抹重彩。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时候,我让学生一起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同里的历史文化名人,追溯本土历史文化渊源,增加学生的历史厚重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走进本土自然人文景观,欣赏家乡风景美自然、社会生活是学生自由积累的天地,应该让其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充分挖掘语文资源,从而调动学生潜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