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错误
1. 古文翻译的常见的错误
古文今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单音词与复音词等字词问题而造成的误译,在文言文今译的错误中占很大比重。
例如:(1)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爱”字在古代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是亲爱义,古今相同;一是吝惜义,今已消失。例(1)中的“爱”字正是吝惜义。
“吾何爱一牛”应译为“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如果不明古义,就会误译为“我怎么会疼爱一头牛”。例(2)的“卑鄙”是个词组。
“卑”是卑下,指身份低微;“鄙”是鄙陋,指知识浅薄。可译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
如果把这个词组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就误译成道德品质恶劣的意思了。2.因不了解语法修辞造成的误译这类错误也很多。
例如:(1)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2)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例(1)“小”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果不理解,就会译为无法理解的“小了鲁国”。这句应译为“孔子登上东山而觉得鲁国变小了”。
例(2)的“犬”是名词用作状语,不理解就会误译为“其中一条狗坐在前面”。3.因不了解古代生活与典章制度而误译缺乏古代文化常识,不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也会造成误译。
例如:(1) 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
(袁枚《黄生借书说》)(2)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韩愈《送董邵南序》)例(1)的“通籍”,意思是做官。
古代中进士取得做官资格称“通籍”,意为朝廷中有了名籍。不了解就会误译为“精通书籍”。
例(2)的“举进士”是“被推举参加进士科考试”。如果不了解唐代的科举制度,就会误译为“中了进士”。
不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是产生误译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想准确通顺地翻译古文,最重要的是结合上下文准确地理解每一个词。
以上虽然列了一些常见错误,不过从考试的角度说,这样的问题不常遇到。所以,重点还是要放在掌握古文翻译方法上。
2. 文言文翻译时出错的笑话,大家有没有啊
《黔之驴》的时候,要求学生翻译句子“驴不胜怒,蹄之”。一位叶姓同学翻译为“驴子比赛不能取胜,非常愤怒,埋怨这双蹄子”,也闹了一个有趣的笑话。其实,在这句话中,“胜”是“忍受”之意,读第一声,“怒”可以理解为“发怒”,“蹄”理解为“用脚踢”的意思,“之”代“老虎”,正确的翻译为“驴子忍不住发怒,用脚去踢老虎”
文言文翻译中一些古今义如果理解错误,也会闹笑话的,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会有学生错误地翻译为:“以前知道我的人我就不发请柬了,后来的人还是可以追我的。”。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感悟到已经过去的错误再去挽救也是没有必要了,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让遗憾再次发生”。
《烛之武退秦师》中“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正确的翻译是:“我不能早一点重用你,现在事情紧急了才来请求你,是我的过错。”如果翻译成:“我不能早一些任用我的儿子,如今急着要一个儿子,这是我的过错。”那就是闹笑话了。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3. 语文错题分析要怎么写
文言文翻译错了,要分析出错的原因,分清楚是知识漏洞型的错误还是马虎出错,然后再整理出正确的答案,文言文翻译看似简单,其实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情况。
看拼音写词错了,也是要先分析出错的原因,也是不外知识漏洞性错误和马虎错误,而且这类试题,出错大多是知识型错误,这类试题,在考试的时候占分不多,但大多考察的都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这就要求平时要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有就是在积累知识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第一遍的印象特别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