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从中能分析出什么文化差异

与社会学想象力有关的... 与社会学想象力有关的 展开
 我来答
明崖思0i8
2015-09-15 · TA获得超过708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21
采纳率:81%
帮助的人:225万
展开全部
中国人是草食动物,西方人是肉食动物。
中国人讲究合二为一,西方人喜欢独来独往。
中国人讲究合作的力量,西方人希望单打独斗。
中国人代表顺应,西方人代表征服。
中国人崇尚自然,西方人喜欢创新。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进餐用刀叉,各有自己沿袭的历史.若论更早的时候,世界各地的人们吃食都是用手抓,就是现在,一些地区的人民吃饭还沿袭用手抓的习惯.一旦开始使用餐具,中西方就分道扬镳了.   论历史,筷子的使用远较刀叉为早.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韩非子》特别提到周朝的纣王,使用"象箸"进餐,箕子看了很是担忧,因为箕子认为用象箸进餐,则与之配套的餐具不可能用陶器,必须是"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盛菽藿,"(菽是大豆,藿是豆叶)配合的食物必须是"旄象豹胎"(旄象指旄牛和象)……,依此类推,衣服穿着,也不可能是"布衣短褐",而必须是"锦衣九重",住的房子也一定是"高台广室"等等.箕子的担忧不幸言中,纣王因追求奢侈的享受,荒滛无度而亡国.这就是后世"见微知著"成语的来历.   前年一位香港记者参加前沈阳市市长慕绥新的记者招待会上,注意到这位市长的穿着非同寻常,单是他那条领带,价值当在万元以上,与之配套的西装皮鞋,当然更是世界名牌,光这一身穿戴,非数万元不行,这便与他的工资收入无法平衡,因而怀疑他可能是个贪官,但那时的慕绥新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呢.这位记者即是继承了箕子"见微知著"的眼光,不幸被言中了.   现在人们的口语习惯都称箸为筷(或筷子、筷儿),书面语也用筷.查先秦古籍中都不见筷字,筷是迟至明朝才出现的,说来也可笑,筷是因民间口语的忌讳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时期的忌讳特别多,南方民间保留的忌讳也不少,这可能是古吴越的遗风.明朝的陆容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尤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陆容《菽园杂记》卷一). 陆容说"舟行讳住"指船家吃住生活在船上,进餐当然要使用箸,箸音 zhu ,和住(zhu) 同音,所以改箸(住)为快,后来为了区别起见,加竹头成筷.现今的温州(古瓯越)和福州(古闽越)的民间口语仍称筷为箸.   西方进食的餐具主要是刀和叉,最初只用刀,早期的刀就是石刀或骨刀,知道炼铜以后,有了铜刀,铁器出现以后,才改用铁刀.单独的刀不像筷,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因为它是多功能的,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狩猎物或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迟至15 世纪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才使用了双尖的叉,因为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到 17 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 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中国人的箸,合刀叉的功能为一,简单方便,尽管现今的餐具已经发展到琳琅满目,不胜其多,唯独筷子一双,无法取代.   西方何以没有箸?这是与西方进餐以肉食为主有关,肉食又与农业结构有关.欧洲是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最方便了.牧场和草原广大,刀叉是随身挂在腰带上,食无定所,必须随身带.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   中国人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主食是米饭或馒头, 副食以蔬菜为主,佐以少量鱼肉,主副食都可用筷子,熟练之后,非常简单方便.农业社会本来就是定居的,筷子没有必要随身带.   筷的前身是小竹竿或细树枝 ,临时折断两根小竹竿或细树枝,用来拨匀燃烧中的炭火,后来发现烧熟的块根食物如芋、薯之类很烫手,用细竹竿、细树枝夹出来吹凉,就可以吃了,这大概就是筷子的前身.   我常想,箸和汉字有某种不可思议的联系,汉字的书写工具是笔,这笔和箸都是用细竹竿制作,大小长短相仿,都是运用手指的巧妙操作,故有其一,必有其二.我们很难设想,中国人早已学会使用毛笔写字,绘画,却仍旧用手抓饭吃.反之,也不能设想,中国人早已学会使用筷子吃饭,却不知道用毛笔写字和绘画.   围绕中国,在亚洲形成了一个所谓汉字文化圏,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这个文化圏内,人们都使用汉字,也都使用箸.中国人到了亚洲以外的任何地方,他们带去了汉字,也带去用筷吃饭的习惯.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不可分离.
成殿昊神
2009-03-01 · TA获得超过535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6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3万
展开全部
中西方文化差异二三事

饮食观念
欧洲人都说世界上有三大美食,每一个版本里都有中国和法国的,只有关于第三家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意大利的,也有说是土耳其、突尼斯或摩洛哥等国的。尽管相持不下,但大家都有个共识,饮食常能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一次在中餐馆举行宴会,饭店菜上得很慢,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近两个小时,但菜似乎才上了一半。临座的一位女士是第一次参加中餐宴会,忍不住问我,你们中国人请客都上这么多菜吗?我说,在中国还要多,通常是10道以上。她很惊讶,连说中国的宴会实在太丰富了,难怪中国的美食很有名。但过了一会儿,她又问我,有个现象很奇怪:中国人吃饭每次都上那么多菜,可为什么都长得那么瘦。而法国入每次菜很少,但为什么都比中国人胖呢?
我一时语塞,但又觉得她问得多少有点道理,因为那天同桌的几个中国人都显得比较瘦弱,而几个法国人个个人高马大。想了想,和她讲了自己的一点想法:中国是个好客的民族,只有上了一桌子菜才觉得没怠慢客人。另外中国人有时候更注重形式,所以在中国的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似乎更实际一些,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下的工夫显然不如中国,但讲究的是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这是中、法饮食观念的重要差异,多少也反映出了中法文化性格的不同。

对色彩的认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一个国家和民族也一样,对不同颜色的喜好从整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审美情趣与好恶倾向。
有一次碰到欧盟委员会的一对教授夫妇,谈起上海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穿的中国民族服装,他们都说非常好看,但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亚洲领导人大多穿红色,而西方领导人则多选择了蓝色。我说颜色都是领导人自己选定的。大概亚洲国家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也可能在整个亚洲文化中都代表着幸运、财富和吉祥如意,所以亚洲领导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我反问他们,蓝色在西方文化里代表什么?他们说西方人认为,蓝色代表冷静和沉着。
想了想,我又补充说东西方文化差异实在是太大了,比如说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而在比利时的蒙斯市则有一个打龙节,龙被视作恶魔,被传说中的保护神圣·米歇尔杀掉了,因此特意搞打龙节来庆贺除灾弊感谢米歇尔。教授夫妇也非常认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并认可文化需要交流。
思维方式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诸多方面,但简单加以概括其实并不复杂:反映到思维方式上是抽象和具象的差别,反映到生活态度上则似乎可以理解为西方人更加实用,而中国人则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比如把法语单词和中文文字加以比较,这一点就很明显。中国文字造词多注重形象,而法文里更多地注重考虑的是实用价值。像中文里的名片,法文里直译就是访问用的卡片,而航空母舰在法文里叫载飞机的军舰等等,都是从实际用途出发来造词的。而像压照片用的玻璃板,我们也是从其使用价值角度来造的词,但法国人就更加直观了,直译就是“放在照片上面的”。
反映到绘画上更是如此。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阖、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似乎很难有共同语言。欧洲人有时不太能够理解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有时也会认为欧洲人的艺术技巧过于写实本分,缺乏灵气。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细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而我们的祖先不也画了几千年了吗,在那些美丽的仙女旁边加上几朵白云,她们不就飞起来了吗?多有意境,多有想象空间啊。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但是,差异带来的并不总是分歧,它恰恰给文化艺术大师们留下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如能从中找到一个准确的结合点,那不仅会给两个民族,而且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一种更具包涵意义的和谐与美丽,比如赵无极的画作就体现出了文化交融的无尽魅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秒懂百科精选
高粉答主

2021-01-0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60.8万
采纳率:14%
帮助的人:3.1亿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飞骑敛陌尘
2009-03-01 · TA获得超过231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5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54万
展开全部
西方人爱暴力,他们是吃肉的。中国人爱和平,他们都是吃素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四季青叶树
2009-03-13 · TA获得超过24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我们是精灵一系的。他们是矮人一系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