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正视自己的育儿焦虑?
6个回答
展开全部
父母的很多育儿焦虑,都是概率偏见导致的。认清焦虑的来源,虽然不能说百分百避免焦虑,但是能让自己试着针对性解决焦虑。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把“概率偏见”归纳为三个原因:
代表性偏差:简单说就是以偏概全,即看到事情成了几次,就天真地以为今后大概率还会成。具体体现为孩子刚上小学,考了几次全班第一,就认为孩子可以一直考下去,偶尔孩子没考第一,父母就特别焦虑,觉得不是自己错了就是孩子错了。或者是同一个方法,别人家孩子用都管用,可是自己孩子一用,要么是不管用,要么是效果差,让父母一下子就焦虑起来。
可得性偏差:简单说就是眼见为实,即观察到了一种现象,便认为这是会发生的事。看到别人家孩子得了多动症,自家孩子稍微活跃些,就怀疑是多动症。亦或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习不好压力太大自杀了,立刻开始关注自家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观察出大量的“自杀前兆”,焦虑一下子就上来了。
沉锚效应:简单说就是先入为主,一开始发生的事,或多数人做的事,就觉得这是应该的,这就是所谓的“锚”。具体体现就是本来父母觉得孩子健康成长就很好,结果发现身边人都在鸡娃,眼看着别人家孩子上幼儿园认识好多字还能做复杂的算术。自家孩子孩子读绘本,从一数到十都磕磕绊绊。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把“概率偏见”归纳为三个原因:
代表性偏差:简单说就是以偏概全,即看到事情成了几次,就天真地以为今后大概率还会成。具体体现为孩子刚上小学,考了几次全班第一,就认为孩子可以一直考下去,偶尔孩子没考第一,父母就特别焦虑,觉得不是自己错了就是孩子错了。或者是同一个方法,别人家孩子用都管用,可是自己孩子一用,要么是不管用,要么是效果差,让父母一下子就焦虑起来。
可得性偏差:简单说就是眼见为实,即观察到了一种现象,便认为这是会发生的事。看到别人家孩子得了多动症,自家孩子稍微活跃些,就怀疑是多动症。亦或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习不好压力太大自杀了,立刻开始关注自家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观察出大量的“自杀前兆”,焦虑一下子就上来了。
沉锚效应:简单说就是先入为主,一开始发生的事,或多数人做的事,就觉得这是应该的,这就是所谓的“锚”。具体体现就是本来父母觉得孩子健康成长就很好,结果发现身边人都在鸡娃,眼看着别人家孩子上幼儿园认识好多字还能做复杂的算术。自家孩子孩子读绘本,从一数到十都磕磕绊绊。
2022-03-24
展开全部
这两天看了一位大V的文章,这篇文章让我感到了不适。
她探讨了疯狂鸡娃的“海淀妈妈”带给我们的启发,说海淀妈妈具有很强的系统规划能力,善于从目标倒推,拆解到每个阶段的重点。她说她从海淀妈妈的故事里,学到了和焦虑相处的方式,要么加大付出,要么降低期望,并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又懒又贪,才是焦虑的源头。
其实一直以来,她的育儿态度我是很认同的,坚持独立思考,不被大环境裹挟,常常在一片喧嚣中带给我一股清流的感受。但是这一次真的不敢苟同。她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意识到她还是高高在上的,她没有办法对真正普通的爸爸妈妈们感同身受。
以我自己为例,双职工家庭,父母能帮忙接送孩子,但上班,加班,管娃,做家务,让我每天累得像狗一样,睡眠时间6-7小时。我不敢说自己每时每刻都很繁忙,但要说懒,我可不怎么认账。我知道,有很多爸爸妈妈面临的情况比我还具体,没有老人帮忙,没有双休,甚至还长期出差,在管娃这件事情上往往倍感无奈: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拿起工作又陪不了孩子。怎么有人忍心把他们定性为“懒”?
付出是一方面,能力是另一方面。有句话说得好,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真的比人和猴子之间的差距更大。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见识过一些大神,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就是猴子和人的差距。所以我们做不到,并不是我们不愿意付出,而是心有余力不足!
再说到“贪”,听起来是多么可耻的一个词,好像是在追求什么痴心妄想的东西,好像是癞蛤蟆在贪图天鹅肉。追求进步,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强,不是很正常吗?阶层固化甚至阶层下滑,也是这个时代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情啊。要是对危机都没有一点恐慌,人类怎么可能进化到现在!
育儿焦虑,不是不该犯的错误,更不是什么羞耻,只是一种需要去正视和处理的情绪感受。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解答了一位读者朋友的疑问:如何坦然面对他人炫娃?我在里边讲了三条策略:一是冷静想一想人家的生活是否真的如炫出来的那么光彩照人;二是问问自己的初心,当初生这个娃是为了啥?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少关注别人家的娃,认认真真思考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点一点踏踏实实去改进。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那我们就想办法提高和他们相处的质量;不会和孩子交流,那就学习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技巧,多练习多实践,去找到你和孩子最舒适的相处方式;孩子的作业不会辅导,那有没有可能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学习资源?总之,想,只会让自己越想越焦虑,做,才会让焦虑一点一点降下来。
正面管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套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教给我许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工具。我希望能持续把这些有效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成为有育儿焦虑,但并不惧怕焦虑的父母。
她探讨了疯狂鸡娃的“海淀妈妈”带给我们的启发,说海淀妈妈具有很强的系统规划能力,善于从目标倒推,拆解到每个阶段的重点。她说她从海淀妈妈的故事里,学到了和焦虑相处的方式,要么加大付出,要么降低期望,并得出了一个这样的结论:又懒又贪,才是焦虑的源头。
其实一直以来,她的育儿态度我是很认同的,坚持独立思考,不被大环境裹挟,常常在一片喧嚣中带给我一股清流的感受。但是这一次真的不敢苟同。她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意识到她还是高高在上的,她没有办法对真正普通的爸爸妈妈们感同身受。
以我自己为例,双职工家庭,父母能帮忙接送孩子,但上班,加班,管娃,做家务,让我每天累得像狗一样,睡眠时间6-7小时。我不敢说自己每时每刻都很繁忙,但要说懒,我可不怎么认账。我知道,有很多爸爸妈妈面临的情况比我还具体,没有老人帮忙,没有双休,甚至还长期出差,在管娃这件事情上往往倍感无奈:放下工作养不起孩子,拿起工作又陪不了孩子。怎么有人忍心把他们定性为“懒”?
付出是一方面,能力是另一方面。有句话说得好,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时候真的比人和猴子之间的差距更大。不管是通过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见识过一些大神,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就是猴子和人的差距。所以我们做不到,并不是我们不愿意付出,而是心有余力不足!
再说到“贪”,听起来是多么可耻的一个词,好像是在追求什么痴心妄想的东西,好像是癞蛤蟆在贪图天鹅肉。追求进步,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强,不是很正常吗?阶层固化甚至阶层下滑,也是这个时代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情啊。要是对危机都没有一点恐慌,人类怎么可能进化到现在!
育儿焦虑,不是不该犯的错误,更不是什么羞耻,只是一种需要去正视和处理的情绪感受。
在昨天的文章里,我解答了一位读者朋友的疑问:如何坦然面对他人炫娃?我在里边讲了三条策略:一是冷静想一想人家的生活是否真的如炫出来的那么光彩照人;二是问问自己的初心,当初生这个娃是为了啥?
第三点是最重要的:将注意力放在自己和孩子身上,少关注别人家的娃,认认真真思考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一点一点踏踏实实去改进。和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那我们就想办法提高和他们相处的质量;不会和孩子交流,那就学习一些和孩子相处的技巧,多练习多实践,去找到你和孩子最舒适的相处方式;孩子的作业不会辅导,那有没有可能从网络上找到一些学习资源?总之,想,只会让自己越想越焦虑,做,才会让焦虑一点一点降下来。
正面管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套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教给我许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的工具。我希望能持续把这些有效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成为有育儿焦虑,但并不惧怕焦虑的父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首先正确认识到,有些东西不是你可以控制的住的,作为父母你做你可以尽量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其他的还是需要看孩子自己的造化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育儿并使其正常成长,具备正确的三观,是每个做父母的必经之路,也是做父母的责任。所以面对宝宝的到来,喜悦的同时要放平心态,安静下来,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同时多看些正规的育儿经,积累经验,以父母的阳光心态面对孩子。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我们感到焦虑、“无力”,往往是因为缺少助力。这个助力,可能源自内心,可能源自外部。首先,我们要有个强大内心,坚信自己是最棒的。其次,我们要学会向外部借力。没有人能做到面面俱到,学会向家人、朋友、社会寻求帮助,才是聪明又高效的做法。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