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个方法

 我来答
濒危物种1718
2022-06-20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2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7万
展开全部
谈问题情境创设的几个方法

摘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的重要方法,又是课堂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引入新课型、过渡型、操作型、迷惑型、联想型、实践型等方法来介绍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教学;创设

不同的数学内容在不同的探究阶段,甚至不同的教学设计下,为了达到最合适的教学效果,设计的问题情境也可能不同,其根本就是情境所需要承载的功能不同。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创设问题情境的一些方法:
一、设置引入新课型的问题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引入学习目标为主要目的情境即为引入情境。也就是在新课开始的时候,通过设置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它多是一些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事物或事件,它必须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密切相关,还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密切相关,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面对原有的知识不能直接给出回答的情境时,才能够有效地产生学习欲望。由于引入情境既与原有基础知识相关又与新的学习内容相关,因此,一般在原有知识更新的基础上向新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延伸,学生仅用现有的知识便不能直接解决,从而产生想弄清楚的欲望。或者引入情境与原有知识基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需要达到一致后才能解决,这种矛盾也容易引起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欲望。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节课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等腰三角形》,已经知道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所以在上课时,笔者拿着一个硬纸片的等腰△ABC(如图1),同学们很快地说出它的性质,接着笔者用剪刀剪去I,剩下II(如图2),问他们能否把这个三角形的形状恢复呢?怎么做?接着再剪去I(如图3),还能把II恢复吗?同学们都答方法如上,再剪去I(如图4),你能在II的基础上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吗?怎么做?于是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动手操作,并且用理论说明自己的作法为什么是正确的。就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就营造起来了。

二、设置过渡型的.问题情境
过渡情境既与上一步程序有关,又与下一步程序相关,这种情境过渡必须是自然的,符合认知特点。过渡情境是在课堂学习的不同环节、不同程序或不同阶段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当前一阶段的学习完成,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学习时,需要设置递进型的情境来过渡;当接下来的学习与前一段的学习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时,需要设置“搭桥”型的情境来过渡;当学习了某一个方面的内容,转入另一个方面的学习时,需要设置一个转折型情境来过渡;当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打断或偏离了学习预定的轨道时,需要设置调整型情境来过渡到正常轨道。
例如:在讲《四种命题的关系》这一节课时,当时讲完命题的真假,以及四种命题关系后,突然雷鸣闪电,外面下起了大雨,随着一阵风,里面又下起了小雨,旁边的同学起来关窗,里面的同学兴奋地指指点点,窗内外一片热闹,他们哪里是在上课,而是在欣赏雨景。这时笔者大声地说:“现在正在下雨,对吗?”马上有人答:对。你认为这句话是命题吗?是真命题吗?有的同学说:是,有的同学马上反驳:不对,它不是命题。为什么?答:它是疑问句!不可能是命题。于是笔者借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如何辨别一句话是否是命题。如果不是,这句话怎样改它就变成命题呢?它的等价命题是什么?它的否命题、逆命题又是什么呢?你还能举例吗?同学们环顾四周,马上有人说:我们的国旗是红色的。同学们一听,对呀,连平时基础较差的同学一听,挺简单呀,我也会,于是你一言我一句,说了起来,这时,风声,雨声,书声,真是声声入耳呀。
这样的情境打开了他们的思维之门,因为这个问题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要教师辅以恰当启发、点拨,学生一反“笨态”变敏捷,发言踊跃,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不仅巩固当节的内容,还伸展与扩散了思维活动。
三、设置操作型的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实践是我们认识某些新事物的起点,它为我们认识新生事物积累了感性经验,为最终形成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数学学习也是如此,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是对某些生活经验的数学化,或是对学生已有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数学化的过程。这就是说,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基于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发生、发展的,它是对现有知识的经验的再度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学生动手操作活动的直接目的是现场积累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经验,或是对学生已具有的相对模糊的经验进行强化,增强体验,使之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反思活动提供对象或素材。
例如:学习《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时,作这样的设计:有五根木条长分别为3厘米、4厘米、5厘米、0.5厘米、8厘米,你认为哪些木条能够围成三角形呢?放手给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后,学生得出结论。接着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以3厘米、4厘米、0.5厘米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讨论后,得出结论是:0.5厘米太短。再接着提出:同样以3厘米、4厘米、8厘米为什么也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得到结论是:8厘米太长了。如果给你3厘米、4厘米的木条,第三根木条太长或太短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取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它的取值与所给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如果给出两边的长a、b,那么第三边x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组织学生充分地动手试验、观察、思考,现场积累这样的经验,最终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一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对所获得的数学知识深信不疑。
四、设置迷惑型的问题情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