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要陷害狄青?为何没人像骂秦桧那样骂他?

 我来答
史在人为
优质答主

2020-11-15 · 为王侯将相续家谱,为贩夫走卒作传奇。
史在人为
采纳数:4 获赞数:20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是北宋“国策”所致,唐以藩镇割据而亡,五代十国不过数十年却换了好几家皇帝,原因便在于武将以兵权篡夺江山。

哪怕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如此,他原是后周武将,因为手握重兵,又欺后周恭帝年幼,所以才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码,这才当了皇帝。

所以,赵匡胤当了皇帝之后,也一直害怕手底下的武将有样学样,于是有了“杯酒释兵权”这一幕。

只是这还不够,赵匡胤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武将对于皇权的威胁,所以为了彻底消除武将的威胁,他决定将武将彻底地踩到脚底下,怎么才能将武将踩到脚底下呢?那便是降低武将的政治地位和政治权力,再将“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口号吹得震天响,然后以文驭武,如此便可将武将当成猪狗一样踩到脚底下了。

宋朝的士大夫阶级也因此将自己当成了皇帝的“合伙人”,而不是皇帝的“打工仔”,所以才会为了保证自己的“合伙人”身份不会受到威胁,不遗余力地打压武将,并且打压力度还要超过皇帝。

欧阳修对狄青的打压,也正是基于这种政治形势之下所发生的政治行为。

狄青是宋朝的一代名将,史书对他的评价也很高,但是他的结局确实也很凄凉,这也是宋朝以文驭武这一国策所致。

狄青之所以能够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人生中遇到了两个贵人,一个尹洙,另一个则是范仲淹。

尹洙将狄青举荐给了韩琦和范仲淹,说“此良将材也”,韩、范二公见了狄青,聊了一番之后也觉得狄青是个可造之才。

为了让狄青能够迅速成长,范仲淹还教他读《左氏春秋》,因为“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后来之所以能有勇有谋,范公的这句话可以说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是他成长太快了也不行,因为这样会遭到皇帝以及朝堂上的诸公的忌惮,宋仁宗虽然是一个“老好人”,可也经不住衮衮诸公的劝谏呀,所以狄青被擢升为枢密副使了,对他进行了明升暗降。

后来侬智高叛乱,孙沔、余靖等人久久平不了叛乱,狄青为国计而自动请缨,督师南下平定了侬智高叛乱。

可回过头来呢?又让他当枢密副使了,后来又转正当了枢密使,达到了武将的“巅峰”,这对于一个武将来说应该是殊荣吧?可实际上并不是。

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一般由文官担任,可一旦哪个武将立了功,那便会腾出一个位置来给那个武将,用于剥夺武将的兵权,所以武将一旦当了枢密使或者枢密副使的话,便基本上再无带兵的可能了。

狄青当了枢密使,手上没了兵权,皇帝和衮衮诸公总该放心了吧?并没有,诸公仍然不放心狄青。

因为他们觉得狄青在军中的威望实在太高了,总觉得只要他登高一呼,便会出现应者影从的现象,如史书所言:“青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

所以诸公决定彻底打压狄青,彻底摧毁军中的“偶像”——狄青,所谓诛人诛心,他们所运用的便是自己手中的笔杆和“春秋笔法”去诋毁和污蔑狄青,说狄青家的狗头生两角了,说狄青家冒金光了,狄青因为水灾搬去相国寺也被说成是别有图谋。

欧阳修正是在此情形之下,出于维护自己作为士大夫的利益和宋朝国策所赋予他的权利和义务,对狄青展开了攻击,给宋仁宗上了三道奏疏,请罢狄青枢密之职。

欧阳修的第一道奏疏说得还勉强算言之有理,他说“青之恩信,亦岂能遍及于人?但小人易为扇诱”,并且“唐之朱泚,本非叛者。仓卒之际,为军士所迫尔”,暗喻赵匡胤当年以兵权篡国而“黄袍加身”之事。

不过,宋仁宗毕竟是个老好人,所以犹豫了一下,并没有作出决定。

欧阳修见宋仁宗竟然对自己的话不为所动,再上两疏,这两道奏疏便纯粹是无理取闹了,为什么呢?

欧阳修将当年发生水灾的原因怪到了狄青的头上,这摆明了是在用“天人感应”那一套来整狄青。

所以,欧阳修等朝堂诸公成功了,宋仁宗将狄青贬出了京城,被变相地发配去了陈州,第二年便病死了。

狄青一死,稳坐于朝堂之上的诸公这才心安了下来。

宋朝武将地位之低,简直如同猪狗,文官眼里的武将根本不配和他们一起立于朝堂之上,狄青任职枢密不仅是对文官的威胁,更是对文官的侮辱。

所以,欧阳修等士大夫才会不遗余力地去打击狄青,想尽一切办法将他踢出朝堂。

狄青的凄惨结局,是人心偏私所致,也是宋朝的制度和国策所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