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翻译在比较文学中体现了桥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多热爱并投身中国文化研究的汉学家、翻译家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翻译的中国作品在海外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让更多外国民众在阅读中增进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如果从1970年学习汉语算起,我研究中国文化已经超过半个世纪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主任阿尔乔姆·科布泽夫把探究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精髓作为毕生追求。
“中国文化具有现实主义特点和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中,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被视为核心价值。这也是中国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科布泽夫体会到,对中国文化研究越深入,就越感到这一研究领域的未知空间之广阔。
中国文化的完整性给科布泽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认为,哲学是所有科学和文化的源头,同时,语言文字与哲学相互关联,构成统一的整体。这也是他的研究不局限于哲学的原因。
翻译对比较文学的影响:
人们在看到比较文学这一词汇时,很容易将其意会为文学的一种,或是将其理解为在各类文学之间进行比较的一种文学流派。
但事实并非如此,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与各类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曾经有许多学者为比较文学下过定义,他们的研究方法虽有不同,但对于比较文学的定义基本一致。
其中,目前在比较文学界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是法国学者基亚在其著作《比较文学》中所指出的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而是对各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它的正确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根据上述定义,既然要研究“国际文学关系史”,那么无论从影响研究还是平行研究的角度出发,翻译作为世界各类文学之间桥梁,对于比较文学自然有着不可避免的影响。翻译是一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