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中的交响曲有什么特点?
交响乐一般指由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富于音响性的作品及演奏形式,它包括了交响曲、交响组曲、交响诗等各种类型的体裁。第一,交响曲。它内容广泛严肃,乐器种类繁多,音响饱满辉煌,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在音乐史上,创作交响曲最多的是海顿,他一生写有交响曲104首,著名的有《告别》、《惊愕》等,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他著名的有贝多芬的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交响曲;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的交响曲等。第二,交响组曲。它是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各乐章对比强烈,善于表现社会风俗画面。如巴赫的钢琴组曲《英国组曲》、《法国组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比才的《卡门》组曲、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等。第三,交响诗。它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用以描写叙事性、抒情性或戏剧性的内容。这种体裁是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1850年首创的,并写了13首交响诗。其他的有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我国作曲家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等。第四,序曲。有歌剧、舞剧等开始演奏的管弦乐序曲或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第五,舞曲。它一般专指为音乐会而写的乐曲或从舞剧中选出的片断,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第六,协奏曲。它是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技术艰深的大型器乐曲。通常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也有单乐章的协奏曲,较著名的有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我国何占豪、陈钢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第七,随想曲。它是一种结构自由、常用民歌旋律作主题的器乐曲,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我国杨庶正的《土族主题随想曲》等。第八,狂想曲。它是一种技术艰深、带有幻想性质的乐曲,大多采用民歌曲调,富有民族特色,如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冼星海的《祖国狂想曲》等。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4、表现手法是顿挫分明的,能将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象空间。
快板,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一主题一般用主调,是该乐章的核心,通常气氛活跃,第二主题通常为属调,可以是优雅舒适,亦可以保持第一主题的动力。
展开部通常包含频繁转调,海顿、莫扎特通常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展开,而贝多芬习惯于用两个主题进行激烈的“对战”。
慢板,可以用三段体或变奏曲,亦可以采用奏鸣曲式,通常为下属调,有时也可以用关系调式,曲调缓慢如歌。
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有时候第二乐章也会出现一些不安稳的情绪。
交响曲或者交响乐是交响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交响曲通常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遵循比较严格的音乐格式,比如第一乐章,通常都是奏鸣曲式,等等。
交响乐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由交响乐团演奏的乐曲,同时也涉及相关的一些其他音乐体裁。
第一,交响曲。它内容广泛严肃,乐器种类繁多,音响饱满 辉煌,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在音乐史上,创作交响曲最多的是 海顿,他一生写有交响曲134首,著名的有《告别》、《惊愕》 等,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他著名的有贝多芬的第三(英 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交响曲;舒伯 特、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的交响曲等。
第二,交响组曲。它是由若干器乐曲组成的套曲,各乐章对 比强烈,善于表现社会风俗画面。如巴赫的钢琴组曲《英国组 曲》、《法国组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比才的《卡 门》组曲、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等。
第三,交响诗。它是一种自由形式的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 乐,用以描写叙事性、抒情性或戏剧性的内容。这种体裁是匈牙 利钢琴家李斯特1523年首创的,并写了16首交响诗。其他的有 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我国 作曲家施咏康的《黄鹤的故事》等。
第四,序曲。有歌剧、舞剧等开始演奏的管弦乐序曲或专为 音乐会演奏而作的音乐会序曲,如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 曲,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年序曲》。 更多:https://www.51240.com/
第五,舞曲。它一般专指为音乐会而写的乐曲或从舞剧中选 出的片断,如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
第六,协奏曲。它是一种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的技术艰 深的大型器乐曲。通常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 式;第二乐章,慢板;第三乐章,急板,回旋曲式。也有单乐章 的协奏曲,较著名的有门德尔松的《1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我 国何占豪、陈钢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
第七,随想曲。它是一种结构自由、常用民歌旋律作主题的 器乐曲,如柴可夫斯基的《意大利随想曲》,我国杨庶正的《土 族主题随想曲》等。
第八,狂想曲。它是一种技术艰深、带有幻想性质的乐曲, 大多采用民歌曲调,富有民族特色,如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 冼星海的《祖国狂想曲》等。
第一乐章决板,奏鸣曲式。有三大部分:一是呈示部,通常以主部与副 部主题的对比为主要特点,成为音乐发展的基础,两个主题不在一个调性上, 它们之间常以连接部进行过渡;二是展开部,通过转调、模进、分裂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呈示部各主题中具有特征的因素,其间有时出现比较稳定的 插部;三是再现部,基本上是呈示部的复现,但副部主题仍回到主调。
呈示 部前面可加引子,再现部后面往往殿以尾声。第二乐章——漫板或稍慢,以 抒情性见长,可用节略奏鸣曲式(往往省去展开部)、三段式、复三段式或回 旋曲式。通常是第一乐章的下属调或关系大调。
第三乐章——决板或稍快, 在主调上,用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的形式(复三段),常具有鲜明的舞蹈性。 第 四乐章——终曲,快板或急板,在主调上,用回旋曲式、回旋奏鸣曲式或变 奏曲式,常表现斗争的胜利和节日狂欢形象等。
交响曲(sinfonia或symphony)的名称源出希腊语,原意即“一齐响”。 在中世纪,此词亦曾指两个音的和谐结合,至16-18世纪前半叶,则泛指一 切多声部的声乐曲和器乐曲。 规范化了的交响曲体裁,则是由17世纪末意大 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成。
那不勒斯歌剧乐派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德罗。斯卡拉 蒂(1660—1725)为这种序曲确立的“快板一慢板一快板”的三段形式,促 进了交响曲乐章基本格局的形成。其子多美尼科。斯卡拉蒂(1685—1757) 则在二段式的古钢琴交响曲的创作上,为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快板的确立 提供了重要经验。
18世纪中、后期,交响曲逐渐脱离歌剧而成为独树一帜的 器乐体裁。意大利的萨尔玛蒂尼(1701—1775)为弦乐组与两支圆号写过不 少三乐章交响曲,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第三乐章为小步舞曲, 尤其是第一乐章两个对比主题的写作,对后来交响曲中奏鸣曲式的主题布局 产生了一定影响。
此时,德国曼海姆乐派先后以约。施塔密茨(1717— 1757)、其子卡尔。施塔密茨(1745—1801)、坎拿比希(1731—1791)以及 一些捷克音乐家为代表,致力于交响乐写作手法和管弦乐队演奏风格的创新, 显露了交响曲的主调音乐风格,发挥乐队效果,提高音乐的戏剧性表现力, 并在带有小步舞曲的三个乐章的基础上,加上快速的终曲乐章,从而初步形 成了交响曲四个乐章套曲的雏形,使欧洲器乐创作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成 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前驱。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在交响曲发展史上 作出过伟大贡献。海顿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形式,采用了双管编制的乐队组 合方式,展示了多样化的主题发展手法,使小步舞曲乐章洋溢着民间的生活 气息。
莫扎特的音乐清丽流畅,结构工致,以带复调因素的主调和声风格和 旋律化的展开手法,并吸取德奥歌剧创作经验和民间音乐素材,丰富了交响 曲的表现力。 贝多芬在作品中植入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先进思想和战斗热情。
他运用广阔发展的动机、对比主题和富于动力的和声,给结尾部以充分抒发 的余地,扩大展开部的容量,使奏鸣曲式成为戏剧性的结构形式;以诙谐曲 代替小步舞曲乐章,末乐章往往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将短笛编入乐队,增加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甚至在第九交响曲中加入人声……开了浪漫主义交响 音乐的先河。
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继承古典乐派的传统,在当时 欧洲浪漫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交响曲。柏辽兹和李斯 特致力于标题交响曲的创作,形式更为自由,音乐更富于色彩。
柏辽兹首创 “固定乐思”贯穿的写法,后被瓦格纳发挥为贯穿乐剧的“主导动机”,而布 鲁克纳又受了瓦格纳创作的极大影响。 李斯特首创标题“交响诗”,实际上是 交响曲的浓缩,后来理查。
施特劳斯的创作,深受他的影响。19世纪70年 代以后,俄罗斯的交响乐创作得到巨大发展。鲍罗丁、巴拉基列夫、穆索尔 斯基、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继承格林卡的传统,努力从民 间音乐中吸取养料,同时借鉴西欧传统创作经验,写了大量具有俄罗斯民族 风格的交响音乐作品。
此后,在俄国和革命后的苏联,交响乐创作曾经十分 活跃,作曲家有格拉祖诺夫、斯克罩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米亚斯科夫斯基、 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
19世纪中、后期,交响曲的重要作曲家还有理查。
施特劳斯、马勒、丹 第、圣桑、弗兰克等人。捷克的德沃夏克、斯美塔那,芬兰的西贝柳斯等民 族乐派的交响曲创作显示了可贵的民族特色。
进入20世纪后,出现了各种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主要有斯特拉文斯基、 亨德密特的新古典主义,以及勋伯格为代表的“新维也纳乐派”的十二音体 系等,给欧美交响乐创作造成纷繁复杂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法国 的“六人团”、英国的勃里顿和沃恩。威廉斯、美国的艾甫斯等人的创作较有 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