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中的翻译问题》翻译系列19
展开全部
是童年尝遍酸甜苦辣咸,还是生活本多艰?是的,生命总艰险!——翻译·黄思明
意译和直译,一直是翻译界纠结的话题。有人只顾及了英文的愿意,翻译成汉语,它就是直译。譬如这句话,敦煌老师直译过来,非常准确和对应,这是敦煌老师,对英语熟稔的体现。
敦煌老师,会多门语言,是我佩服的一个高人。她还会德语法语等,普通话自然不在话下。使我想起民国大师辜鸿铭,辜老熟练掌握八国语言,但是一生誓死追随大清,辫子也是舍不得剪掉。
倘若只顾及意思的畅达,以及意境的展示,那么这种翻译多数是意译。譬如我把它翻译为童年酸甜苦辣咸,英文并没有一个词对应“童年”,也没有一个英文能对应“酸甜苦辣咸”。所以,我的翻译完全只有意境展示。
寻虎老师昨晚分享了一句《圣经》中的话如下:
我就在思考,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为啥不翻译成“我是始,我是末”呢?思考还不如直接询问,我立刻询问寻虎老师。他的答复就是肯定的。“可以的,也可以翻译成:我是开端,我是终结。”
说起翻译家,我最喜欢的几位翻译家当属王佐良、许渊冲、张振玉。此外,翻译界还有许多牛人,像傅雷许国璋季羡林杨绛等等。
其他人我不太熟,王佐良许渊冲和张振玉我有看过他们的翻译,所以稍有了解。王佐良最有代表的翻译就是那首《青春》youth,那优美的译文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拍案叫绝。我们摘录一段如下:
王佐良,浙江上虞人,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王佐良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1929到1934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中学,所以王老也是武汉人,会说武汉话。
王佐良在翻译界享有极高的荣誉,《美国短篇小说选》《英国文学论文集》《莎士比亚绪论》等等,都是他蜚声译坛的著作。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佐良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再来说说翻译家许渊冲,这位可爱的老人,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他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节目请去当嘉宾,当评委,当镇场的人。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老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1939年,许渊冲就读西南联大一年级。当时,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许渊冲家人处获悉:2021年6月17日7点40分,中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6月22日早7时许,许渊冲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最后,我们来说说翻译家张振玉。他生于1916年,先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毕业不久,日寇侵略华北。张先生即去西安,转赴重庆。在重庆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受聘于长春大学任教授。
1950年赴香港,1952年受聘台湾大学任教授。晚年,曾两次来京,参观名胜,回望故里,颇多感慨。1998年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张振玉在大陆的名声不显,但在海外在台湾,他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他所著《译学概论》,是翻译界少见的系统完整的著作。该书1964年初版,中经多次重印,成为海内外若干大学教材。
《译学概论》后有一篇张先生的后记,读来颇为感人,我们不妨摘录一二:
“1963年夏,余自屏东北来,英师千里长台大外文系,嘱以翻译授诸生。本书之草拟,实自此时始……是年冬,钱歌川兄北上来访。阴雨天寒,长夜闲话。见拙稿,亟劝写就问世。翌年,长夏滔滔,假中多暇,乃重整旧稿。深感理论疏而不密,例证寡而失妥。于是穷搜苦思,随写随改,自溽暑浑汗,至寒雨披裘,凡五易稿,不能惬意之处仍嫌不少。复经再三修正,直至旧岁除日,始大致确定。”看完这段后记的话,作者溽暑寒雨,挥汗披裘,艰苦努力,精益求精,已无需再述。
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红牡丹》等,都是阅读的张振玉版本。读了张先生版本的林语堂著作,你根本看不来其他人翻译的版本。
最后,我们来说说这个《翻译学概论》,也叫《译学概论》,我当时为了看这本书专门跑到图书馆去找。读后,每每对张先生的系统阐述所倾倒不已。
而在大陆,现在多用穆雷2009年所写的《翻译学概论》,实际上穆雷也是参考了许多大佬的书。其中张振玉的《翻译学概论》对他影响巨大。
我们读张振玉,读许渊冲,读王佐良,就会发现,他们的翻译展示的文字,往往中国古典美特别显眼,我们一眼就能被他们的文字吸引。这都是他们深厚国学基础,所带来的翻译气质。虽然各在世界各地,但是精髓却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近代那些翻译者,则完全没有那种中国古典美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失望,是近代翻译者们太急于求成,还是因为他们急功近利,来不及润色翻译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本《沉思录》的翻译,全然没有中国文字的艺术美感,基本上都是英文直接翻译过来,这让我阅读起来特别窝火,恨不得亲自动手把《沉思录》重新翻译一遍。
中文翻译,不适合用长长的从句嵌套,可是译者非要嵌套一堆从句,这让我们读惯了没有从句文章的人,如何受得了嘛!
最后,我们不妨用一段优美的英文以及中文翻译,作为本篇的结尾,其文如下:
——……——
黄思明于大西北部队医院19楼
2021.07.31星期六
辛丑年六月廿二号酉亥时许
大暑二候第5天
大暑三候曰: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意译和直译,一直是翻译界纠结的话题。有人只顾及了英文的愿意,翻译成汉语,它就是直译。譬如这句话,敦煌老师直译过来,非常准确和对应,这是敦煌老师,对英语熟稔的体现。
敦煌老师,会多门语言,是我佩服的一个高人。她还会德语法语等,普通话自然不在话下。使我想起民国大师辜鸿铭,辜老熟练掌握八国语言,但是一生誓死追随大清,辫子也是舍不得剪掉。
倘若只顾及意思的畅达,以及意境的展示,那么这种翻译多数是意译。譬如我把它翻译为童年酸甜苦辣咸,英文并没有一个词对应“童年”,也没有一个英文能对应“酸甜苦辣咸”。所以,我的翻译完全只有意境展示。
寻虎老师昨晚分享了一句《圣经》中的话如下:
我就在思考,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为啥不翻译成“我是始,我是末”呢?思考还不如直接询问,我立刻询问寻虎老师。他的答复就是肯定的。“可以的,也可以翻译成:我是开端,我是终结。”
说起翻译家,我最喜欢的几位翻译家当属王佐良、许渊冲、张振玉。此外,翻译界还有许多牛人,像傅雷许国璋季羡林杨绛等等。
其他人我不太熟,王佐良许渊冲和张振玉我有看过他们的翻译,所以稍有了解。王佐良最有代表的翻译就是那首《青春》youth,那优美的译文让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拍案叫绝。我们摘录一段如下:
王佐良,浙江上虞人,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95年1月19日,于北京去世。
王佐良1922年就学汉口宁波小学,1929到1934年就读于武昌文华中学,所以王老也是武汉人,会说武汉话。
王佐良在翻译界享有极高的荣誉,《美国短篇小说选》《英国文学论文集》《莎士比亚绪论》等等,都是他蜚声译坛的著作。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王佐良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再来说说翻译家许渊冲,这位可爱的老人,可能大家并不陌生。他多次被中央电视台等节目请去当嘉宾,当评委,当镇场的人。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2021年6月17日),男,汉族,江西南昌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
许老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
1939年,许渊冲就读西南联大一年级。当时,陈纳德上校率领美国志愿空军第一大队,来到昆明援助中国抗日。许先生和许多男同学一起报名服役,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翻译到:“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听懂了。
据北京日报记者从许渊冲家人处获悉:2021年6月17日7点40分,中国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许渊冲在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0岁。6月22日早7时许,许渊冲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最后,我们来说说翻译家张振玉。他生于1916年,先后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台湾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毕业不久,日寇侵略华北。张先生即去西安,转赴重庆。在重庆从事抗战教育工作。抗战胜利后,受聘于长春大学任教授。
1950年赴香港,1952年受聘台湾大学任教授。晚年,曾两次来京,参观名胜,回望故里,颇多感慨。1998年病逝于美国檀香山。
张振玉在大陆的名声不显,但在海外在台湾,他享有极高的荣誉和地位。他所著《译学概论》,是翻译界少见的系统完整的著作。该书1964年初版,中经多次重印,成为海内外若干大学教材。
《译学概论》后有一篇张先生的后记,读来颇为感人,我们不妨摘录一二:
“1963年夏,余自屏东北来,英师千里长台大外文系,嘱以翻译授诸生。本书之草拟,实自此时始……是年冬,钱歌川兄北上来访。阴雨天寒,长夜闲话。见拙稿,亟劝写就问世。翌年,长夏滔滔,假中多暇,乃重整旧稿。深感理论疏而不密,例证寡而失妥。于是穷搜苦思,随写随改,自溽暑浑汗,至寒雨披裘,凡五易稿,不能惬意之处仍嫌不少。复经再三修正,直至旧岁除日,始大致确定。”看完这段后记的话,作者溽暑寒雨,挥汗披裘,艰苦努力,精益求精,已无需再述。
我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京华烟云》《红牡丹》等,都是阅读的张振玉版本。读了张先生版本的林语堂著作,你根本看不来其他人翻译的版本。
最后,我们来说说这个《翻译学概论》,也叫《译学概论》,我当时为了看这本书专门跑到图书馆去找。读后,每每对张先生的系统阐述所倾倒不已。
而在大陆,现在多用穆雷2009年所写的《翻译学概论》,实际上穆雷也是参考了许多大佬的书。其中张振玉的《翻译学概论》对他影响巨大。
我们读张振玉,读许渊冲,读王佐良,就会发现,他们的翻译展示的文字,往往中国古典美特别显眼,我们一眼就能被他们的文字吸引。这都是他们深厚国学基础,所带来的翻译气质。虽然各在世界各地,但是精髓却是一样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近代那些翻译者,则完全没有那种中国古典美感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与失望,是近代翻译者们太急于求成,还是因为他们急功近利,来不及润色翻译呢?我们不得而知。
这本《沉思录》的翻译,全然没有中国文字的艺术美感,基本上都是英文直接翻译过来,这让我阅读起来特别窝火,恨不得亲自动手把《沉思录》重新翻译一遍。
中文翻译,不适合用长长的从句嵌套,可是译者非要嵌套一堆从句,这让我们读惯了没有从句文章的人,如何受得了嘛!
最后,我们不妨用一段优美的英文以及中文翻译,作为本篇的结尾,其文如下:
——……——
黄思明于大西北部队医院19楼
2021.07.31星期六
辛丑年六月廿二号酉亥时许
大暑二候第5天
大暑三候曰: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