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31:做学问到底是为了谁

 我来答
濒危物种1718
2022-06-18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93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2.7万
展开全部
《论语·宪问第十四》31:做学问到底是为了谁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子贡批评人物,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先生说:“赐呀,真是有本事啊!对于那些,我就没有这闲暇功夫!”

这句话,实际上是对孔子先前所说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举例阐释。很显然在孔子看来,子贡算是今之贤者,做学问是为他人的。批评人物,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时,爽快的是自己的嘴巴,启发、点醒的是他人。

荀子在《劝学》中写道:“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是“学—思—悟—行”的学问路径,最终是要影响到自己,落脚到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的解决的。“入乎耳,出乎口”则更像是今天学者所做的学问,纯粹是为了交流与卖弄。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其实不是为人还是为己的学问,而是是不是到家的学问。君子之学内圣外王要在“美其身”;小人之学卖弄转述不过仿禽犊。

子贡方人。“方”是比方,比方人物,也就是批评人物是非。显然,子贡的学问比之荀子所说的鹦鹉学舌的仿禽犊要高明一些,是涉猎之后的内化。

今天的心理学家把学习活动从低到高划分为六个层次,分别是识记、理解、运用、评价、分析与创造。荀子所讲的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属于识记、理解和运用,充其量算是低层次的学习。子贡的“方人”算是评价与分析,算是稍微高级一点的学习。孔子所倡导的“古之学者为己”——为着学以致用的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则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创造,差不多算是荀子所说的君子之学。“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孔子评价“赐也贤乎哉”!不是再说反话,而是发自内心的肯定,毕竟“方人”较之“仿禽犊”的小人之学,已经提高了好几个重量级。好歹也算是“今之学者”的范畴。而且,这一点是孔子自认为自己没有做到的。紧接着,孔子补充了一句“夫我则不暇”——我是没有功夫与闲暇做到这些的。

为什么呢?

钱穆先生举了宋儒谢良佐见大程子的例子。话说有一天,宋朝大儒谢良佐拜见程颢,看到谢良佐能够不遗一字的大段引用所读之书,程颢说:“贤却记得许多,可谓玩物丧志。”意思是说这样把玩学问,跟玩物丧志没有分别。谢良佐听了这个评价,汗流浃背。后来,等到看程颢读书也是逐页、逐行看过,谢良佐是多少有些不服气的。过了好久,他自己才明白过来。程颢反对的不是读书的方式,而是自己做学问的用途。

谢良佐领悟之前,基本上就是荀子所说的小人之学“入乎耳,出乎口”,程颢所希望的是他能对所读之书做到融会贯通,超出记诵之学的范畴。

相比较而言,子贡的“方人”已经有了些融会贯通的意味,只是在孔子看来,仍然是有问题的。因为老人家更推崇“古之学者为己”,他坚信做学问应该直接指向与自身修养的提高。忙着拿学问来提高和改变自身时,是顾不上批评他人的。所以,孔子讲“夫我则不暇”!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