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认真审题的习惯 课题计划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每次学生做题目时,我们总会遗憾地发现,许多学生解题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教师再把题目要求读一读,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于是,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毛糙等“帽子”给予评价。深入分析,是不是就是粗心、毛糙惹的祸呢?其实,在粗心、毛糙的背后显露的正是学生审题能力的薄弱。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决问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一种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我认为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二是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不统一等),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读题的习惯
1、仔细阅读
学生审题不认真会造成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把题目抄错,有的甚至能第一行抄到第三行;二是解答实际问题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解答过程难以理解。可在找他们来当面订正时,只要让他们把题目一字一句地读两遍,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由此可以知道他们在答题前并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只是从中找出数量,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一个算式解答,错误率自然不会低,这还不能排除做对的学生中有蒙对的可能。即使是中高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认识不少汉字,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可以把题目读通,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的惰性更甚于成人。如果在一、二年级时养成了根据题目的形式解题的习惯,自然就不会想到自己去读题,再费脑筋理解题目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从阅读入手,让学生在读题时读出声音,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手指着读。为了让学生在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破句,把题目读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同桌互读,避免在齐读时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题前找出甚至是划出关键词句,读题时要求突出关键词句,读题后要求分析关键词句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如在“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比小明大3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这样在读题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进行了审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读题能力自然会有较大的提高。
2、设计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磨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例:判断 “2千克铁比2千克棉花重”。这道题故意选取了两种密度相差很大的物质进行比较,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会被两种物质反差强烈的那种外在属性所迷惑,却忽视了题目中需要比较的内容。其实不光是学生,即使是成人如果不留意也可能会上当。练习这类题时引导学生剥茧抽丝,弄清题目的真正要求,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可以培养学生拨云见日的审题能力。
3、、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
华罗庚先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善于处理和利用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差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如何对待学生审题时出现的差错是一门学问。学生审题出现差错可能是因为不够仔细,也有能是本身对题目中的知识点不理解。老师首先要区别清楚“错误的同学”和“错误的想法”,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引导。如果学生发言一次,就被批评一次;发言一次,就被嘲讽一次,那他们哪里还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只能学会如何因循守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照自己的经验解题,缺乏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动力,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即使审题时有新的发现也不敢轻易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甚至会形成自闭的心理。教师要善待学生审题时发生的错误,对认真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理解不正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纠正审题的偏差。但教师也不能丧失原则,故意迁就甚至是“讨好”学生。在一个融洽的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老师不断地鼓励同学、总是微笑着面对同学的错误,而学生在老师的呵护下,在一个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进步。
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 ,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 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 )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 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 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 坏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良好的审题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耐心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我认为审题之所以会出现错误,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办事。产生这类错误的原因。二是还有的同学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观察时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看错了题目,造成了感知的错误,因此列出各种错误的式子。三是审题时注意到了问题(如单位不统一等),但在做题目时候却忘记了。对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读题习惯显得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基础。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审题习惯呢?我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读题的习惯
1、仔细阅读
学生审题不认真会造成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是把题目抄错,有的甚至能第一行抄到第三行;二是解答实际问题错误率非常高,有的学生解答过程难以理解。可在找他们来当面订正时,只要让他们把题目一字一句地读两遍,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解答。由此可以知道他们在答题前并没有读题,更谈不上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只是从中找出数量,根据自己的经验写一个算式解答,错误率自然不会低,这还不能排除做对的学生中有蒙对的可能。即使是中高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认识不少汉字,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完全可以把题目读通,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的惰性更甚于成人。如果在一、二年级时养成了根据题目的形式解题的习惯,自然就不会想到自己去读题,再费脑筋理解题目意思。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应从阅读入手,让学生在读题时读出声音,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用手指着读。为了让学生在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破句,把题目读顺,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同桌互读,避免在齐读时有滥竽充数的现象发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题前找出甚至是划出关键词句,读题时要求突出关键词句,读题后要求分析关键词句并让他们交流自己的理解。如在“小红今年15岁,比小明大3岁,小明今年多少岁?”中,“比小明大3岁”,到底指的是谁的岁数大,谁的岁数小。只有学生在审题中养成认真推敲、咬文嚼字的习惯,才能真正理解题意。这样在读题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进行了审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学生的读题能力自然会有较大的提高。
2、设计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
学生审题能力的提高还需要一定的磨练,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题目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
例:判断 “2千克铁比2千克棉花重”。这道题故意选取了两种密度相差很大的物质进行比较,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往往会被两种物质反差强烈的那种外在属性所迷惑,却忽视了题目中需要比较的内容。其实不光是学生,即使是成人如果不留意也可能会上当。练习这类题时引导学生剥茧抽丝,弄清题目的真正要求,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可以培养学生拨云见日的审题能力。
3、、发挥错误资源的作用
华罗庚先生说过: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善于处理和利用教学过程学生出现的差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是教师的义务。
如何对待学生审题时出现的差错是一门学问。学生审题出现差错可能是因为不够仔细,也有能是本身对题目中的知识点不理解。老师首先要区别清楚“错误的同学”和“错误的想法”,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引导。如果学生发言一次,就被批评一次;发言一次,就被嘲讽一次,那他们哪里还有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久而久之,他们只能学会如何因循守旧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按照自己的经验解题,缺乏认真审题、认真思考的动力,举手发言的同学越来越少,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即使审题时有新的发现也不敢轻易表达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就会缺乏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甚至会形成自闭的心理。教师要善待学生审题时发生的错误,对认真思考并勇于发表自己看法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对理解不正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纠正审题的偏差。但教师也不能丧失原则,故意迁就甚至是“讨好”学生。在一个融洽的课堂上,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老师不断地鼓励同学、总是微笑着面对同学的错误,而学生在老师的呵护下,在一个个自我否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进步。
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 ,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 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 )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 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 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 坏习惯。
习惯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养成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要 坚持严格要求,示范诱导,反复训练,才能取得预想的结果。
好习惯是一个人终身的财富。习惯是一个人的资本,你有了好习惯,你一辈子都有用不完的利息,你有了坏习惯,你一辈子有偿还不了的债务。
良好的审题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对学生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耐心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同时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和家长一起研究、探讨、合作,针对不同的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