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如何与上司沟通
上司与下属是紧密联络的关系,下属与上司搞好关系有利于事业的发展,下面我整理了下属与上司的沟通技巧,供你阅读参考。
下属与上司的沟通技巧01换位思考
俗话说,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作为领导,在处理许多问题时,都要换位思考。比如说服下属,并不是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领导者不替对方着想。关键在于你谈的是否对方所需要的。如果换个位置,领导者放下架子,站在被劝说人的位置上瞻前顾后,同时,又把被劝者放在领导的位子上陈说苦衷,抓住了被劝说人的关注点,这样沟通就容易成功。
与下属做朋友
推心置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领导者的说服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情感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必须架起这座桥梁,才能到达对方的心理堡垒,征服别人。领导者与对方谈话时,要使对方感到领导不抱有任何个人目的,没有丝毫不良企图,而是真心实意地帮助自己,为下属的切身利益着想。这样沟通双方的心就接近多了,就会产生“自己人”、“哥儿们”效应。
情感是交往的纽带,领导能够很好运用,和下属交朋友,使自己成为下属真正的自己人,是完成群体目标的主体力量。
多激励少斥责
这一劝说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工作任务。对于下级工作中出现的不足或者是失误,特别要注意,不要直言训斥,要同你的下级共同分析失误的根本原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并鼓励他一定会做得很好。要知道斥责会使下属产生逆反心理,而且很难平复,对以后的工作会带来隐患。
例如,你是位领导,带领几个下属去比赛保龄球,比赛的时候,下属抛过去的球打倒了七个,作为领导可能会有两种表达。其一:“真厉害,一下就打倒了七个,不简单!”这种语言是激励,对方听起来很舒服,其反应是,“下次我一定打得更好!”。其二:“真糟糕,怎么还剩三个没有打倒呀!你是怎么搞的?”对方为了缓解领导对自己的压力,就会产生防御思维和想法,其反应是:“我还打倒了七个,要换了你还不如我呢!”两种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语言,前者起到激励的作用,后者产生逆反心理,同时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
积极的激励和消极的斥责,对于下属的影响就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更重要是心理上的影响,这是最根本的东西。
下属与上司的沟通技巧02有效沟通,尊重最重要
小智希望每天晚上都喝益力多,但是老智认为每天都喝并不健康。为了达成“不让小智每天吃零食”这个目标,经过沟通,爷儿俩达成协议,如果小智连续一周在幼儿园得到小红花,老智就在周五放学的时候买一瓶益力多作为奖励。
这里面有三个因素非常重要:目标,可执行的一致结论,传递思想和情感。其中传递思想和情感就是沟通过程,有效的沟通过程应该具备下面的步骤和方法。
其中,以尊重的态度倾听,是非常重要,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有些管理者比较强势,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意见强加给员工,既没耐心倾听和接受下属员工的观点建议,也没耐心听下属“诉苦”,认为是在找借口。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不给别人把话说完的机会,以为已经充分理解对方的观点,粗暴打断,发表自己的意见,结果沟通效率很差,甚至不欢而散。
有效沟通需要资讯畅通
1. 自下而上
老智有天接到一个客户投诉,说他们一个专案存在严重问题,进度滞后,质量不过关,客户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但在此之前专案经理给老智的汇报都显示一切顺利。
于是老智找到这位专案经理详细沟通,追问之下才知道,客户前段时间就已经表现出不满了。
像上面例子中下属员工向上司汇报时进行资讯过滤的情况非常常见。主要原因就是怕受到批评,所以只报喜不报忧。
然而,这样一来上司就会认为一切正常,等问题真正暴露出来就已经比较严重,处理起来更加棘手。
2. 自上而下
管理者也会向下属过滤资讯,也就是不把公司或者上级传达的资讯如实传达下去,而是截留一部分。
有的管理者担心自己领导力有限,担心在下属员工面前权威和影响力不够,故意保留一部分原本就应该传达的资讯,人为的制造“我就是比你知道的多”的现象,以体现权威和神秘感。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弊大于利。
一方面,如果这些本该另员工掌握和了解的资讯呗管理者过滤掉,导致资讯不对
另一方面,长远看来反而影响管理者权威。下属员工一旦发现管理者有意留存资讯不传达,他们就会怀疑管理者的职业品质。受到下属怀疑的上司,管理权威必然大打折扣。
当然,如果有些资讯经过上方明确告知不能向下传达,或者经过权衡需要保密,那就不宜传达给下属。
想鼓励先找对胡萝卜
老智部门有个年轻人,家境殷实,工作不甚卖力,迟到早退浑浑噩噩。老智找他谈了几次却也没什么效果,非常苦恼。
话说三遍淡如水,管理者说的越多,员工越不在乎。最好说的话能切中要害,点到为止即可。
比如上面谈到的职场中常见的现象,这种从小被呵护的年轻人,家庭条件好,没什么生存压力,对他讲“不努力赚不到钱”,显然没什么作用,因为他们并不在乎这个。
但如果你能多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真正在意的东西和追求,比如人格独立、自我实现,从这些方面激发她们的工作热情,反而更加有效。当转变开始,多表扬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