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品德课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东门大街小学朱翠英
新课程改革以来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课堂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认知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品德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的教材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阔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呢?
一、教学内容应从书本向生活延伸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长期以来,教师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导致了品德课教学信息闭塞、方法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使用手中的教材时,要有意识的去扩展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既善于利用教材,又敢于跳出教材,让教材内容从书本知识向生活题材延伸。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多动脑,去捕捉儿童感兴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话题,捕捉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科学、新技术,并且把其吸收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使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时代性相统一,使教学的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比如,我在教〈中秋节和重阳节》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知道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上高处,一边观赏秋天的美景,一边许下美好的愿望。如果这天你也登高,你会为家人和朋友许下什么美好的愿望?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这一天,我们还可以为老人做一些什么呢?我让学生说说重阳节自己都许了什么愿望,这一天都为老人们做了些什么事情?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说着。这时,我可以把课内教学伸延向课外,说:“同学们,你们做的这些事情都很好,老人们也非常高兴。为了让爷爷,奶奶能够天天快快乐乐的生活,不仅是重阳节这一天,我们应天天如此,乐而不疲的去为老人们做事,你们有没有耐心呢?老师相信你们会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这时孩子们纷纷从书本之中走向了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和体会。
二、教学空间从教室向社会延伸
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思维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引导、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和周围的自然、社会接触,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室,而应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如在教学《秋天到了》一课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看秋、画秋、唱秋、吟秋,或是捡几片落叶制作树叶画,让学生融进自然,尽情享受秋天的美好,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秋”之情。这是学生在教室里从老师的讲授中、课件的演示中无法真实感受到的。
三、教学时间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过去,我们只重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而把课后的实践体验忽略了。实际上,课后的实践体验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的活动虽然只是某节课的一个环节,但课前要做调查,课后要有实践;而有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一节课完不成就需延长;有的探究性活动甚至要延续好几天。况且学生活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而且学生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在一两节课内完成。教师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校外生活,了解学生的课外兴趣,多同家长和社会联系。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有通盘考虑,一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此,品德课不能仅仅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应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结合以取得实践上的互补和活动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我为家人做什么》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做一项调查,了解父母一天中要做多少事,并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这样操劳是为了什么,作为子女,应该怎样体谅自己的父母?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打扫房间、买菜、洗衣服、做饭等家务事儿。
新课程改革以来品德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开放、多样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课堂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反复的实践。只有让课堂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道理认知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品德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的教材里,而应该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阔宽学习的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习生活、感悟生活、享受生活。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呢?
一、教学内容应从书本向生活延伸
《品德与生活》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教材。”长期以来,教师将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唯一依据,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导致了品德课教学信息闭塞、方法滞后,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在使用手中的教材时,要有意识的去扩展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准则,既善于利用教材,又敢于跳出教材,让教材内容从书本知识向生活题材延伸。这就需要教师多观察、多动脑,去捕捉儿童感兴趣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话题,捕捉社会发展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科学、新技术,并且把其吸收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使教材的相对稳定性时代性相统一,使教学的内容从课堂延伸到社会。比如,我在教〈中秋节和重阳节》一课时,首先我让学生知道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登上高处,一边观赏秋天的美景,一边许下美好的愿望。如果这天你也登高,你会为家人和朋友许下什么美好的愿望?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这一天,我们还可以为老人做一些什么呢?我让学生说说重阳节自己都许了什么愿望,这一天都为老人们做了些什么事情?孩子们会兴高采烈地说着。这时,我可以把课内教学伸延向课外,说:“同学们,你们做的这些事情都很好,老人们也非常高兴。为了让爷爷,奶奶能够天天快快乐乐的生活,不仅是重阳节这一天,我们应天天如此,乐而不疲的去为老人们做事,你们有没有耐心呢?老师相信你们会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吧。这时孩子们纷纷从书本之中走向了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和体会。
二、教学空间从教室向社会延伸
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对学生的思维行为和道德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只有引导、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考察、调查、访问或参与社会活动,直接和周围的自然、社会接触,才能产生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因此,品德课教学的空间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室,而应开放教学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如在教学《秋天到了》一课时,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看秋、画秋、唱秋、吟秋,或是捡几片落叶制作树叶画,让学生融进自然,尽情享受秋天的美好,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秋”之情。这是学生在教室里从老师的讲授中、课件的演示中无法真实感受到的。
三、教学时间从课堂向课外延伸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过去,我们只重视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而把课后的实践体验忽略了。实际上,课后的实践体验既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与延伸,也是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的有效手段之一。有的活动虽然只是某节课的一个环节,但课前要做调查,课后要有实践;而有的活动学生积极性高,一节课完不成就需延长;有的探究性活动甚至要延续好几天。况且学生活动本身就具有连续性,而且学生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不可能在一两节课内完成。教师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校外生活,了解学生的课外兴趣,多同家长和社会联系。在设计主题活动时,要有通盘考虑,一保证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为此,品德课不能仅仅限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而应与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结合以取得实践上的互补和活动效率的提高。如在教学《我为家人做什么》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做一项调查,了解父母一天中要做多少事,并让学生思考:父母每天这样操劳是为了什么,作为子女,应该怎样体谅自己的父母?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打扫房间、买菜、洗衣服、做饭等家务事儿。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11111
2024-11-15 广告
2024-11-15 广告
作业指导书是一种专门编写的指导性文件,用于完成某一项或同一类型的工作。它是根据设计图纸、制造厂说明书、相关的验评标准、编写人员现场所积累的施工经验以及成熟实用的施工工艺所编写的。定义和作用作业指导书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主要用于阐明...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11111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