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来自哪个典故,你怎么看这个典故?

 我来答
龙吟盛世歌吟A
2020-12-04 · TA获得超过25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石头城内,刚经历“王敦之乱”的人们已安静地睡去。星斗凌乱,山水凄寒。


一阵哭声突然划破夜空。


痛哭者叫王导,因在平乱中有功,此时已被封为始兴郡公。在他的案头,摆着前皇晋元帝时的一道奏折。这道奏折解开了他心中的一个谜。


谜底揭开,顿时情绪崩溃。他边哭边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1、伯仁是谁


伯仁,名周顗(yǐ),字“伯仁”。按照惯例,先来追溯一下他的先祖。


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一名叫周浚(jùn)的曹魏官员得到重用,于太康元年(280年)被派去同王浑一起攻打吴国,孙皓投降 ,三国归于一统。战后,周浚被封为安东将军。


有一天,周浚轻车简从,进山打猎路遇大雨,就随意敲开一户人家的院门。这户人家的男人都外出了,只有待字闺中的小姐和丫环在家,见有人遇雨求助,两名女子宰猪杀羊备下一桌好菜。周浚和数十名随从饱餐了一顿,发现食物色香味俱佳。

周浚想表示感谢,却不见主人家出来。就好奇地走进内室,正撞见容貌秀美的小姐……不久,周浚派人前来提亲,希望将小姐纳为妾。



小姐的父亲、兄长都不同意。小姐闻讯后,说:“门户殄瘁,何惜一女!”——咱家如此低卑,何必在意我这个女儿给人家当妾!我能嫁过去,说不定将来对咱家大有益处。


于是,这名普通人家的女儿就成了周将军的妾。


此女姓李,名络秀。此后,她为周浚连生三子,大儿子就是周顗。

2、狂士和酒徒


两晋多狂士。


言必称老庄梦蝶,坐必听高山流水,行必骑高头大马,峨冠博带,持经书和五弦,游于山川秀水……这些狂士中,怎能少了“风德雅重深远”的周顗呢?


要说起来,周顗有狂的本钱。



他自幼就很会读书,口才一流。有个汝南的同乡曾到周府拜会,跟周顗聊了没几句,就惊呼——汝颍之地自古多名士,如今道德衰落、名士不兴。直到见到你周伯仁,我才深信汝颍邦族将得到广大,会风雅重振。


有个广陵人叫戴渊,被尊称为“东南名士”,听到周顗的大名专程去拜访。本想显摆一下自己的学识和口才,相对而坐后很快折服于周顗强大的气场,聊到最后也没敢吱声,当了一名忠实的听众。


周顗狂起来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说是有一天晋元帝设宴款待群臣,酒喝到一半,晋元帝想自我表扬一下:“今天大家欢聚一堂,是否能与尧舜时代相提并论?”周顗马上反对,大声说:“你不过同尧舜的地位一样,但是治理的国家赶不上尧舜的盛世。”


狂士恃才傲物,再加上点儿催化剂,就更狂的没有边际了,比如美酒这样的催化剂。东晋的酒文化虽然赶上不西晋,但也保留了诸多遗风,代表人物就是周顗。


关于周顗的酒量,说法不一。主要原因是,现代人对“一石酒”有多少斤的理解不同。



周顗的酒量最高达“一石酒”。对此,有人换算相当于10斤酒,也有人换算相当于40斤,还有人换算相当于60斤……当然,不论哪种换算,周顗都是标准的酒徒。


周顗任仆射(pú yè)时,也许是春风得意心情爽,也许是工作压力大要排解,总之人们见他每时每刻都在喝酒,每喝必醉,每醉必睡,曾连睡3天不醒,所以干脆叫他“三日仆射”。


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周顗喝酒苦于没有对手,感觉非常没劲。偶遇一个渡江来的北方人,两人说话很投机,对方还自称酒量挺大,那还等什么?喝吧!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是喝一顿酒解决不了的。两个人抱着二石酒痛饮,随后倒头大睡。周顗先醒,让人去叫醒另一个,却发现那人“腐肋而死”——性命被解决了。

3、伯仁与“我”的故事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这里面的“我”指的是王导。那么,周顗和“我”发生了什么故事?



晋元帝时,“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更加显现,以王敦、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权势炽热,无人能比,最终发生了“王敦之乱”。


王敦作乱,王导担心被牵连,就率族人在宫外求见晋元帝以表忠心。正巧,周顗也来求见晋元帝。王导拉住周顗,说:“我王氏族人100余口人的性命就靠你了。”意思是让周顗见到皇帝多给说几句好话。


按照一般人的思维,此时周顗的回答一定是:哥们儿,我一定给皇帝求情、说好话,绝对不会有事,你放100个心吧!


真要这样,周顗就不是周顗了。


他眼皮都没抬一下,对王导视而不见,一言不发地入宫了。这是什么意思?看来这个忙是不帮啊,那只好听天由命了……就在王导六神无主,胡猜乱想时,周顗又走出宫来。


一直跪在宫门口谢罪的王导,站起来迎上去,想叫住周顗再说两句。周顗依旧高冷范儿,正眼都没瞧一下王导,对左右人等说:“杀了这帮贼子,今天咱们也能弄个大官当当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就盼着皇帝杀我们……王导彻底在风中凌乱了。


周顗到底有没有向晋元帝求情?答案是:不仅当面求情了,还上了一道奏折。



原来,周顗入宫后就向晋元帝说,王导和王敦不一样,他忠君爱国,决不能错杀忠良……一番苦口婆心之后,晋元帝答应不追究王导的任何责任。为老朋友两肋插刀咱干不来,凭三寸不烂之舌当说客,咱还没服过谁。


目的达到,周顗这个高兴劲,拉着晋元帝喝了几杯酒后才出来。虽然又没搭理王导,但回家后趁着酒劲,他挥挥洒洒的上了一道奏折,再三强调“王导不可杀”。


当然,这一切王导并不知道。


4、伯仁是怎么死的


王敦之乱中,石头城被攻陷。王敦进城掌权后,找来了周顗,说:"伯仁,你辜负了我!"说这话的原因是,王敦发现晋元帝的太子名声好,有谋略,担心日后成为自己专权的障碍,就想废掉他。却因周顗等人反对而作罢,因此动了杀心。


此时,周顗回答:“你率兵乱了和顺天下,我曾率领六军讨伐你,这是必须要做的事。你所说的辜负了你,一定是因为我让天子的军队打了败仗。”这话说的就太损人了!



不过,王敦还没有下最后杀心。因为他一向从心里很怵周顗,过去只要见到周顗,就会紧张的满脸大汗,“虽复冬月,扇面不得休”——即使是冬天,也因为出汗一刻也离不开扇子。


最终让王敦下决心杀掉周顗,是他同王导的一番对话:


王敦:周顗人望很高,应当位列三司高位,这应该没什么问题。


王导保持沉默。


王敦:如果这样,就算不位列三司,也得当个仆射吧?


王导依旧沉默。


王敦:如果不能任用,就只能杀掉。


王导还是沉默。


王敦明白了。派人把周顗收押入牢。途经太庙时,周顗大声说:"先帝的在天之灵可鉴,我忠于社稷国家,王敦无道乱天下,先帝上天有知,应当速速杀掉王敦,不要让他再祸害国家。"



话音未落,士兵就用戟戳破他的嘴,周顗无法说话,满嘴鲜血直流到脚面,不过面色不改。围观的百官和民众都为他流泪哭泣,最终周顗在石头城南门外被杀。


周顗死后不久,“王敦之乱”被平定。此时,晋明帝已经继位,王导大义灭亲成为有功之臣,又得到重用。


在王导心中,始终有一个谜没有解开。


5、伯仁为什么会死


作为多年的老朋友,关键时刻伯仁有不有为自己求情?感觉应该会,但是为什么他两次会那样对我?甚至还说了“杀了那些人弄个大官当当”的话?王导百思不能其解。


于是,为了找寻谜底,王导入宫查看前皇晋元帝的奏折。


结果,真相让他崩溃了!于是,他边哭边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伯仁为什么会死?



性格即命运!周顗之死与他的狂士、酒徒性格有关。


周顗从来不自比为凡人,也瞧不起凡人的人情世故。因此面对王导的求助,他依旧清高而气傲,一副爱搭不理的模样,其实内心已汹涌澎湃。


作为王导多年的好友,他认为帮上一把不应求任何回报。默默付出,才是最好的答案,让时间去证明自己吧,他不想在王导之间夹杂上凡夫俗子热衷的人际关系,但求心安,不图回报。


正因如此,王导得知真相后才会放声痛哭。一来,他知道世界上真有纯粹的、如冰雪般透明的情谊。二来,他明白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映照出来的是自己的庸俗甚至愚昧,这在以清雅、高洁为重的两晋士人眼里,几乎是无可救药之病了。


那些表面笑咪咪的面孔,也许后面藏着一把会捅杀你千疮百孔的尖刀。那些看似冰冷的面孔,也许后面是足能温暖你一生一世的火焰。


人们的选择总是习惯流于表面,却自以为是地忽略了底层深处的真相。这是自古以来人类的通病,所以才产生“假如生命重新来过,我的一生将不会留下任何遗憾”的感叹。


前几年很流行过一句话:如果没有在深夜痛哭过,就不配谈人生。


也许,王导对此深有体会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