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相同点
1、历史背景相同: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春秋和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四分五裂,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2、作用相同:两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同点
1、两者的思想不同
(1)所谓儒家思想,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可以概括为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去刑。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害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所谓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往往讲究乱世要重典,着重强调法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管仲、子产、邓析、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子。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儒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也是作为“仁政”之所以可能实行的依据。法家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人的恶性是不可能改变的。
3、两者所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儒家所维护的就是贵族的利益即分封世袭制度。法家法律观就是要充分认识法的重要性和挥发的作用,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4、儒家和法家在统治方面不同
儒家主张的是礼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礼和德,而轻法。法家重视法制,甚至会夸大极端法律的作用,以重刑重法来预防犯罪。
1、历史背景相同: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春秋和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四分五裂,无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终极目的都是维持社会秩序。
2、作用相同:两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不同点
1、两者的思想不同
(1)所谓儒家思想,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作为传统中国正统思想。可以概括为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同时不否认刑罚的辅助作用。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去刑。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害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所谓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法家往往讲究乱世要重典,着重强调法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管仲、子产、邓析、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韩非子。
2、两者的理论依据不同
儒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也是作为“仁政”之所以可能实行的依据。法家思想产生的理论依据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人的恶性是不可能改变的。
3、两者所维护的社会制度不同
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儒家所维护的就是贵族的利益即分封世袭制度。法家法律观就是要充分认识法的重要性和挥发的作用,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4、儒家和法家在统治方面不同
儒家主张的是礼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礼和德,而轻法。法家重视法制,甚至会夸大极端法律的作用,以重刑重法来预防犯罪。
展开全部
一、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异同点如下:
(一)相同点
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他们的思想里都闪烁着民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不同点
1. 在对待当时社会的现实方面: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以刑。儒家在治国之时没有认识当初的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点上看来,儒家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保守消极的。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善”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必要性。所以,法家当时对待社会现实是积极的。
2. 儒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也是作为“仁政“之所以可能实行的依据。法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
3. 他们两者所维护的制度不同。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儒家所维护的也就是贵族利益的制度即分封世袭制度。法家的法律观就是要充分认识法的重要性和发挥法的作用,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4. 儒家和法家在统治方法上面不同。儒家主张的是礼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礼和德而轻法。主张恤刑甚杀的刑罚观,在预防犯罪上用教育的手段为主。法家注重的是法治,甚至会夸大极端法律的作用。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以重法重刑来预防犯罪。
尽管孔孟关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和要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却是值得借鉴的。法家的思想观点,虽然有其过激的地方,但是依法治国,体现的法律上的平等的观点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所以儒家和法家随有相通之处,也有思想上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两种思想的存在,对当时的社会进步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延伸介绍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一)所谓的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儒家的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
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孔子-以人入理,突出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他的思想主要包括等级法律观;重德轻刑观;“为政在人”论;犯罪预防观;用刑适中论;“父子相隐”论。孟子-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他的思想主要有养民富民的经济立法主张;省刑慎刑的法刑观;辅贤伐暴的君臣关系论;贤人和良法并重的人法关系论。荀子-沟通礼法,使礼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荀子的思想主要包括礼法论,德刑论,人治论。
2. 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
主要内容:德礼优于行政;注重教化,恤刑慎刑;为政在人,贤人治国。
3. 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认为人治是由德治和礼治派生的。
(二)所谓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法家的法律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
1. 关于法的概念法家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规范,包括赏与罚两种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2. 关于法的性质法家认为法具有强制制裁性,法具有客观公平性,法具有严格等级性,法具有时代民情性。
3. 法的起源是与国家的起源联系在一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 法的作用主要有定分止争,禁恶止乱,制民胜民和尊君、独裁。
(一)相同点
先秦儒家和法家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相同,他们的思想里都闪烁着民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不同点
1. 在对待当时社会的现实方面:儒家坚持传统的治道,认为治理百姓应该以礼以德,不应该以法以刑。儒家在治国之时没有认识当初的实行此道的环境已经变了,在这点上看来,儒家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保守消极的。而法家认为,应该以法治国,人性是“好利恶善”的,从历史进化的角度来推行法治的必要性。所以,法家当时对待社会现实是积极的。
2. 儒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这也是作为“仁政“之所以可能实行的依据。法家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而且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
3. 他们两者所维护的制度不同。儒家所维护的是特权的礼治,是贵贱有序,是法律面前的不平等。儒家所维护的也就是贵族利益的制度即分封世袭制度。法家的法律观就是要充分认识法的重要性和发挥法的作用,维护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的封建中央专制集权制度。
4. 儒家和法家在统治方法上面不同。儒家主张的是礼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礼和德而轻法。主张恤刑甚杀的刑罚观,在预防犯罪上用教育的手段为主。法家注重的是法治,甚至会夸大极端法律的作用。主张“禁奸止过,莫若重刑”,以重法重刑来预防犯罪。
尽管孔孟关于德治的思想反映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和要求,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他们强调道德教化,重视社会道德水准的提高,却是值得借鉴的。法家的思想观点,虽然有其过激的地方,但是依法治国,体现的法律上的平等的观点也是当时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所以儒家和法家随有相通之处,也有思想上截然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两种思想的存在,对当时的社会进步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延伸介绍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一)所谓的儒家,是以“兴经”为理论经,以“仁义”作为理论核心,以尧舜作为祖先,以周文王周武王作为圣君,以孔子作为创始人,最注重道德的学派。
儒家的法律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推崇礼治,主张“为国以礼”。
先秦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孔子-以人入理,突出礼的伦理性和强制性。他的思想主要包括等级法律观;重德轻刑观;“为政在人”论;犯罪预防观;用刑适中论;“父子相隐”论。孟子-倡导“仁政”,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他的思想主要有养民富民的经济立法主张;省刑慎刑的法刑观;辅贤伐暴的君臣关系论;贤人和良法并重的人法关系论。荀子-沟通礼法,使礼理论化,系统化,制度化。荀子的思想主要包括礼法论,德刑论,人治论。
2. 德礼为主、法刑相辅的礼治观。
主要内容:德礼优于行政;注重教化,恤刑慎刑;为政在人,贤人治国。
3. 强调人治,主张“为政在人”。
认为人治是由德治和礼治派生的。
(二)所谓的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法家的法律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
1. 关于法的概念法家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和公布的成文规范,包括赏与罚两种手段,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
2. 关于法的性质法家认为法具有强制制裁性,法具有客观公平性,法具有严格等级性,法具有时代民情性。
3. 法的起源是与国家的起源联系在一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 法的作用主要有定分止争,禁恶止乱,制民胜民和尊君、独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8-09-19
展开全部
相同点:
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
一、具体的思想不同:
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
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二、结果影响不同:
(1) 儒家思想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不适用于具体社会的情况,因而没有被各个 国家的君王所重用。但是到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发展的时期,如汉代等,儒家的思想就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使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繁荣昌盛。并且到了后期,董仲舒将儒家与道家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社会思想,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
(2)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的秦统治者的重用,秦始皇利用韩非的法家思想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这与韩非的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有重要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适应当时代的发展。
(3) 我们国家现在充分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从产生背景来看,儒、法家的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且四分五裂的春秋和战国时期产生的;
二、从内容来看,这些思想无疑都是孔子以及孟子、荀子,墨子,和韩非子的对治理国家的各自的态度;
三、从产生的作用来看,都是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不同点:
一、具体的思想不同:
儒家: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的所提倡的社会规范思想是“礼”,其核心是“仁”;孟子是孔子之道的忠实捍卫者,他提出了“性善论”,包括“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恶性本身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但是可以用“伪”来抑制人的恶性而使之归于善;荀子和孟子的人性论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他们都是对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之人性论的发展
法家:法家的集大成者就是韩非,他支持性恶论,提出人际关系的本质是“自力自为”,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韩非提倡“不期修古”并且要“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以法用人、以法制定社会契约的法制社会。
二、结果影响不同:
(1) 儒家思想在四分五裂的春秋战国时期,不适用于具体社会的情况,因而没有被各个 国家的君王所重用。但是到了社会安定、国家稳定发展的时期,如汉代等,儒家的思想就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且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使社会得到空前的发展,国家繁荣昌盛。并且到了后期,董仲舒将儒家与道家相结合,产生出新的社会思想,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
(2)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的秦统治者的重用,秦始皇利用韩非的法家思想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人,这与韩非的法家的以法治国的思想有重要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韩非的法家思想的重要作用以及适应当时代的发展。
(3) 我们国家现在充分将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也是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二者之异:①儒家主张“礼治”,即要求统治者以“礼”(按照先代尤其是西周的礼乐制度)治国;法家主张“法治”,实际上是主张实行君主集权的人治统治,具体来说商鞅主张“法”,申不害主张“术”,慎到主张“势”,韩非主张“法”、“术”、“势”合一。②儒家提倡“法先王”,即要求统治者效法古代的圣王(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国家,不要轻易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法家提倡“法后王”,即希望统治者勇于改革,为后世君主做出大胆改革的榜样,认为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五蠹》),不能拘泥于古礼。③儒家有民本思想,要求统治者推行“仁政”,善待人民,孟子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法家完全认同绝对君主专制制度,把天下看作君主的私产,把天下臣民都看作君主的奴隶,不允许任何人有独立思想和人格尊严,强调人民对君主的绝对服从。④儒家内部对人性论有不同看法,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阳货》),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至少可能向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而“善”是一种“伪”(后天教育形成的);法家无论何人,全部赞成性恶论,只不过他们所谓的“恶”大多数时候是指不服从君王,蔑视君王权威,挑战君主专制,所以君主本人一般不在“恶”人范畴内。⑤儒家(尤其是孟子)主张依靠推行“仁政”来实现“大一统”,反对兼并战争;法家主张依靠强有力的君主推行变法,富国强兵,依靠强大的武力、辅之以血腥的战争完成国家“大一统”。⑥儒家时时刻刻都在讲“仁义”,要求提升个人道德修养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法家弃绝仁义道德,主张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公开赞成权术和阴谋诡计。
二者之同:①儒家和法家都主张君主制,都要求建立一种有秩序的社会;②他们都反对诸侯割据混战,都主张“大一统”,不同之处如前所述是实现手段不同;③二者都主张“有为”,反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④二者都反对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的思想;⑤二者本质上都是集体主义价值观,都赞成富国强兵,都认为为了国家强盛人民需要做出一定牺牲,不过儒家还能兼顾人民利益,法家完全反对民权;⑥二者都代表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士人阶级的利益,要求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不过儒家只赞成改良,法家要求根本变革,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二者之同:①儒家和法家都主张君主制,都要求建立一种有秩序的社会;②他们都反对诸侯割据混战,都主张“大一统”,不同之处如前所述是实现手段不同;③二者都主张“有为”,反对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④二者都反对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的思想;⑤二者本质上都是集体主义价值观,都赞成富国强兵,都认为为了国家强盛人民需要做出一定牺牲,不过儒家还能兼顾人民利益,法家完全反对民权;⑥二者都代表了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兴士人阶级的利益,要求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不过儒家只赞成改良,法家要求根本变革,用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老子为什么要修道?法家真的那么严苛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