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 我来答
ii32787619
2023-08-02 · 超过7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6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5万
展开全部

关于形而上学通俗解释内容如下:

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到“形而上”这个概念,都是通过课本。课本上对它的解释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式看待问题。”这里被当成一个贬义词。但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想,你听说过哪个学科一开始成立的时候就宣称:我们这个学科就是立志要孤立、片面、僵化地研究问题的吗?

1、词语由来

形而上学这个词英文是metaphysics,它的来历是这样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写过很多著作,从哲学到物理学,涉及了很多学科。但是那个时候没有现代学术界“哲学”、“物理学”这样的详细分科。给整理他书籍的后人犯愁了,这么一大堆包罗万象的著作,该怎么分类、命名呢?

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他用“研究有形体的事物”和“研究没有形体的事物”这个标准,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前一类著作编在一起,起名叫《物理学》。后一类作品,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作品,也编在一起,放在《物理学》的后面,意是“物理学之后”。

安德罗尼柯起这个metaphysics的原本目的,应该是他没有现成的词汇可用,于是就说这部分著作是“编排在《物理学》之后的内容”。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以引申成“物理学之后的学问”。也就是说,形而上学研究的是那些高于物理学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

2、词语出处

中文典出《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的这句话很精彩,也很好理解。“形”,就是有外形、可以触摸、可以感知的东西。这句话下了两个定义。

第一个定义是说,超过我们感知之外的那些无形的东西,是“道”,这里指的是“道理”“概念”这些抽象的东西。老子说“大道无形”,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个定义是说,我们能感知到的那些有形的东西,是“器”。“器”是“器具”,就是指“东西”“物质”。

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易经》的这句话,和安德罗尼柯的思路一模一样。《易经》的“道”,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metaphysics。《易经》的“器”,对应的就是安德罗尼柯的“物理学”。于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先生在看到metaphysics这个词后,联想到《易经》,把metaphysics翻译成了“形而上学”。

3、词语在现实中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是用理性思维去研究那些能统一世间一切问题的“大道理”。形而上学离我们并不远,生活中我们也不时会与它相遇。很多小孩子喜欢不停地问“为什么”,让家长不胜其烦。就是因为“为什么”的游戏玩到最后,追问的往往就是难以回答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1)例子1

“我为什么要上幼儿园啊?”“因为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照顾你呀。”“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啊?”“因为爸爸妈妈要挣钱啊。”“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挣钱啊?”“挣钱了才能买吃的啊。”“那为什么要买吃的啊?”“有了吃的,人才能活啊。”“人为什么要活着啊?”

而最后“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正是形而上学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加缪说过:“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研究“人为什么不自杀”,其实就是在研究“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问题,普通家长是很难回答得上来的。

(2)例子2

刚才说的“为什么要上幼儿园”是一个社会科学问题,类似地,不断追问自然科学的问题,最终也会通向形而上学。比如小孩子问“太阳为什么会每天升起落下”,家长可以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但如果进一步问:“为什么太阳要遵守牛顿力学?”这时候家长又无法回答了。

实际上,这又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为什么物理学规律是普世的?我们为什么相信在地球上检验有效的力学原理,宇宙万物都会遵守?甚至于为什么我们相信,那些我们没有观测到的宇宙天体,也会遵守同样的物理规律?我们哪里来的这自信?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继续追问下去,这就是在追问这个世界的本质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的本质是物理定律还是我们对物理定律的信念?而回答这些问题,都是形而上学的任务。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