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失败的原因,你都有哪些了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于大泽乡,其后不就,陈胜于陈县称王,但只用了短短的六个月,吴广就被将军田藏矫诏诛杀,陈胜也被自己的车夫庄贾所杀,陈胜、吴广败亡的主要原因在于陈胜、吴广二人的能力不强。
- 其一,陈胜、吴广虽连如何迅速立威都不懂。
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早年为人佣耕时,就很有野心,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但陈胜其人虽有鸿鹄之志,却无鸿鹄之能,这在陈胜、吴广起事前的准备中便可看出。
屯于大泽乡时,陈胜、吴广所在戍卒队伍遇大暴雨,道路不通,九百名戍卒已不能准时到达渔阳,按照秦律,戍卒不能准时抵达规定地点,就都要被斩首,身为屯长的陈胜、吴广便商量起来,二人认为,失期是死,逃亡是死,举大计也是死,同样是死,当然是轰轰烈烈地举大计更好一些。
谈到举大计,二人都很兴奋,陈胜说,秦二世是少子,按中国一贯的继承规矩,秦二世当不上皇帝,应该当皇帝的是扶苏,项燕是楚国名将,平时就爱士卒,战功很多,很受楚国人爱戴,有人说项燕已经死了,有人说项燕已经逃亡了,如果我们利用扶苏和项燕的名声,对外宣称我们是扶苏、项燕的队伍,为已经受够了暴秦苛政之苦的天下人扛旗,响应的群众一定很多。
陈胜说的道理没错,但问题是,屯于大泽乡的九百余人为什么要听从陈胜、吴广的?陈胜、吴广有什么本事号令九百人?这是陈胜、吴广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但这一问题却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果做不到这一步,陈胜说的那些激动人心的美好图景,都是泡影。
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籍早有名声,后又暗杀了会籍守殷通,窃取了殷通的权力,得以起家;陈婴曾是东阳令史,在当地很有威名,当地人杀了东阳令,请陈婴做首领,陈婴得以起家,后归于项梁;刘邦曾是沛县泗水亭长,沛县坊间多传刘邦各种神迹,沛县青年争先依附,后又义释戍徒,得数十位勇士,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夺下沛县,顺利起家;田儋本是狄县大户,又是齐王之后,在陈胜、吴广起义后杀狄令,以家世称王……
与项氏、刘邦、田氏等人相比,陈胜、吴广并没有号令九百戍卒的理由。
要不是陈胜、吴广迷信,起事之前去占卜,陈胜、吴广的起义大概率要胎死腹中。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二人去占卜时,卜者指导二人如何借助鬼神之说来立威。正是靠着卜者的指导,陈胜、吴广才能在帛用红字写上“陈胜王”,才能在丛祠中假借狐狸叫来宣传“大楚兴,陈胜王”,有了这些装神弄鬼的操作,陈胜、吴广才终于在九百戍卒中有了“神迹”,才能迅速地服众,陈胜跟吴广描绘的美好蓝图才能徐徐展开。
也就是说,陈胜、吴广虽有大志向,但如果没人指导,他们的大志向从来都是飘在天上的东西,落不了地。
- 其次,吴广易骄,既不指兵,又不能御下。
陈胜于陈县称王后,让吴广以假王的名义监军,监诸将西击荥阳。荥阳乃秦末汉初的军事重镇,后来的楚汉相争,项羽和刘邦便反复争夺荥阳。陈胜拿不下荥阳,就不可能灭秦,甚至连陈胜所建立的张楚政权都不稳固,陈胜派吴广以假王的名义监军,足见陈胜对吴广寄予厚望。
不过很可惜,虽然陈胜对吴广寄予厚望,但吴广并不懂军事,负责守荥阳的人是秦将李由,李由是秦相李斯之子,在李由面前,吴广就是一张白纸,无论如何都拿不下荥阳。
陈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整个张楚政权中寻找贤能之士,寻到一个叫蔡赐的人来做上柱国,上柱国是楚制中的相,但蔡赐也没什么好办法来帮陈胜拿下荥阳。
照常理,吴广拿不下荥阳,应该很焦急才对,但《史记·陈涉世家》的记载却不是,“今假王骄,不知兵权,不可与计,非诛之,事恐败。”
被吴广所监的将军田藏等人却认为,拿不下营养的吴广反而展现出骄傲来,所谓骄兵必败,项燕之子项梁在定陶时就很骄傲,然后就被秦将章邯给反杀了,项梁还是懂兵法的、能打胜仗的将门之后,都免不了败亡的结局,一个不懂兵法、不能打胜仗的吴广竟然也骄傲起来,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田藏等人认为,吴广既骄傲,又不懂兵法,整天瞎指挥,简直就没法共事,如果不杀掉吴广,他们都将败亡。于是,他们一商量,就把吴广给杀了,矫诏杀的。
其实,作为领导,吴广也不用事事内行,但总得能够御下吧?总得能管住手下吧?他可倒好,虽然“素爱人”,但却管不住手下,手下背着他商量如何除掉他,他完全不知道,最后稀里糊涂地被手下给矫诏杀死了,这样的一个吴广,焉能不败?
也就是说,吴广这个人,一点都不专业,要军事能力没有军事能力,要御下也不能御下,然后还骄傲,也不知道骄傲个什么劲,连仗都打不剩,明明该急,他却骄傲,这怕不是脑子缺根弦吧?由这样的人来领导起义,怎么可能不败呢?
- 再次,陈胜用人疑,疑人用,善谋不听,听不善之言。
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说,用一个人的时候,就不能怀疑这个人,怀疑这个人的时候,就不再用这个人。
陈胜可倒好,反其道而行之,别人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他是用人疑,疑人用。
陈胜在陈县称王后,陈馀主动请缨,理由是他曾游历赵地,在赵地颇有一些资源,只要陈胜给他一些兵,他就能拿下赵地。
陈胜不同意,但又没有完全不同意。
陈胜派陈馀北上赵地了,但兵却没给到陈馀,而是给了一个叫武臣的人,武臣是陈胜的老乡,很明显,比起没有乡土情谊的陈馀,陈胜更相信老乡武臣。也就是说,陈胜怀疑陈馀,如果怀疑陈馀,就不应该让陈馀北上,而应该把陈馀留在身边,随时监控。
陈胜怀疑陈馀,那么,陈胜就不怀疑武臣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陈胜也不完全相信武臣,所以,派武臣率兵北上时,陈胜还软禁了武臣的家人,同时被软禁的,还有张耳的家人,张耳是陈馀的老师、莫逆之交,也奉命追随武臣北上。
武臣、张耳、陈馀一到赵地,张耳、陈馀便拥立武臣为赵王。
这便是陈胜用人疑、疑人用的结果,硬生生地给自己整出一个对头来,陈胜闻听武臣已在赵地称王,意欲斩杀陈馀、张耳的家人,但被上柱国蔡赐给劝住了,随后,陈胜绑了陈馀、张耳的家人到陈王宫中看管起来,同时下令武臣迅速西进。
搞来搞去,还是用人疑、疑人用的套路,只不过这一次,武臣已经称王了,知道只要自己拿到更多土地,陈胜便更加奈何不了自己,索性更不听从陈胜的命令,陈胜叫他往西打,他偏偏往北打。
其实,武臣称王这事,陈馀是个很关键人物。
早在陈胜称王前,陈馀就反对陈胜过早称王,陈馀说,“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也。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按陈馀的意思,陈胜于大泽乡起事,其实是为天下百姓,是公心,如果此时称王,就等于否定了当初的公心,因此,陈馀的意思是,陈胜不能这么早地称王,而应该立六国之后,继续示天下以公,同时还能把秦的注意力转移到六国之后的身上,陈胜就能趁着秦国打六国之后的时机拿下关中,那时候,秦也被六国之后给消耗掉了,六国之后也被秦给摧残得差不多了,陈胜就能据关中以号令天下了,就不是王,而是帝了。
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高明的策略,刘邦就是趁着秦的注意力都在项羽身上时拿下关中的,之后又靠着关中夺取了天下。然而,陈馀之计虽高明,但陈胜志不在帝业,而在于“鸿鹄”,也就是做个王,所以陈胜并没有听从陈馀的计策,陈馀见陈胜不听自己的计策,知陈胜难成大事,便请兵北上,陈胜又不把兵给到陈馀,陈馀心中怨恨,后来便策划了武臣自立为赵王的事。
陈胜虽然不听陈馀的善谋,但会听不善之言。
陈胜当年一起佣耕的老乡得知陈胜发达了,便去投奔陈胜,陈胜开始是把这些老乡给养了起来,后来有人跟陈胜说,你这些老乡总是宣扬你出身卑微,会导致你没有威信,于是陈胜就把一个老乡给杀了,其他老乡都跑了,在这之后,陈胜就给人一种不可亲近的印象,陈胜也愈发地喜欢杀人,自己也终于在逃亡之际被车夫庄家所杀。
也就是说,陈胜在用人和纳言方面很有问题,厉害的人都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陈胜反着来;厉害的人都是听善谋,不听不善之言,陈胜又是反着来。这样的一个陈胜,岂能不败?
综上,陈胜、吴广之所以败亡,跟二人能力是脱不了关系的,二人空有大志,却不知如何落地,一个不知兵不懂御下却容易骄傲,一个不会用人不懂分辨善谋,所以二人最终败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