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大臣人人以奴才自称?
在清宫戏充斥荧幕的今天,奴才这个称呼绝对可谓是家喻户晓。很多人甚至认为,清朝的大臣在皇帝面前都要自称奴才!提问者想必就是其中之一。著名的“雷剧”《康熙王朝》里索额图在家门口迎接来访的孝庄太后(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皇太后生前应该称徽号,即昭圣皇太后;死后才称谥号孝庄文皇后)时就一会儿奴才如何、一会儿臣如何,搞得大家一头雾水……那么,清朝大臣到底应该自称奴才还是臣呢?
在旗者称奴才
清朝保留了许多入关之前的奴隶制残余,等级森严的主奴关系便是其中之一。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民政编制,更是人身依附关系!不仅包衣是家奴,旗下的普通旗丁、甚至官员、贵族,相对于拥有所在牛录的大小旗主而言,身份都是奴,他们与旗主名义上都保留了主奴关系。清朝的皇帝不仅是自己掌握的上三旗的主子,也是八旗最大的主子。因此,在旗者相对于皇帝而言,身份都是奴,在皇帝面前都必须自称奴才!
不在旗者称臣
清朝入关之后,许多汉臣进入了清朝的政府机构,这些人对于皇帝而言,没有旗下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然是不能自称奴才的,于是便有了臣这个称呼。清朝入关之前及初期,有不少早期降清的汉人被编入了汉军八旗或者满洲八旗的包衣牛录,这些人理论上也应该自称奴才。或许是因为清朝皇帝对这些“贰臣”的不屑吧,有时候也会特别指出,他们称臣似乎更加妥当。
别小看奴才,这个称呼表面看非常“下贱”,实际却完全不是一回事。因为与皇帝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这些人是皇帝的“自己人”,一句奴才直接拉近了与皇帝之间的关系。因此,清朝奴才比臣更加“尊贵”。汉臣如果自称奴才,不仅会被皇帝“批评教育”,还会招来旗下同僚的讥讽。清朝规定,适逢满汉联名上奏时,署名同署臣,而不是奴才。换言之,清朝皇帝宁可让自家奴才称臣也不愿让汉人自称奴才!正是因为奴才身份特殊,清朝在旗的官员不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直到清亡,一直如此。因此,不是所有大臣都自称奴才,提问者想必没搞清楚清朝的制度。